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三亿年的蜕变——在黄山和武陵源寻找地壳变迁痕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6004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3 17:04:49 楼主

        每一块石头都有不平凡的身世。在它的身上,一道不起眼的花纹其实正在透露着穿过数亿年时光隧道的秘密!在地质学家眼里,这就是石头的生命。梅雨季节,我沿着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抱着找到地球成长痕迹的初衷,一路走过“天下奇”的黄山和“秀水八百”的武陵源。旅程中,最初的想法早已被奇峰、怪石和弯弯绕绕的小溪、蒸蒸腾腾的云海所缠绕;走出山外,蓦然发现两处相隔甚远、个性不同的风景中的时光痕迹竟是如此异曲同工,我知道,这是自然之手的杰作,这就是大地的艺术。 武陵源 400米的高个头<br>武陵源(上图)3000余座看似随意站立的岩峰仿佛在集体等待着什么,虽然拥有从几十米到400米的高个头,然而你却可以在它们的石英砂岩身上找到关于海的回忆;而火成岩花岗岩为主的黄山,则用它挺拔的山峰、飘逸的云海、坚韧的松树、巨大的石块记录了海陆变迁中最火热的时光。图为黄山 <br><p>从2-3亿年前的古海洋一角,到今天的如此桀骜不驯、充满个性,只有地球的大手笔才能做到,而且,这种灵动的风景给了历代文人墨客很大的挑战。</p><p>也许是由于黄山时时刻刻变化的感觉让一切形容词显得苍白,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汪曾祺先生就曾表示,太美好的东西如果用文字无法将它表达出来的话,很可能让人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创作情绪。不过云雾缭绕的境界倒是极富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蕴,也让走在其中的人更多地体味到人在画中游的感观体验。</p> 黄山“飞来石” 画黄山<br>《黄山图》二十一帧之十是中国山水画“黄山画派”石涛的作品;黄山“飞来石”也因造型奇特深得画家们的喜爱,频频出现在古今绘画作品上。 孑遗植物<br>武陵源的木莲。世界上仅存的十三科裸子植物这里就能看到一半以上。 虚实天子山<br>摄影师孙建华先生在胶片(上图)和画布(下图)上分别留下了武陵源天子山诸峰,向我们讲述着一定要身临其境的道理。<p>吟诵黄山的诗文多达2万余篇,然而却极少有传世名作;而长期深入黄山的中国山水画家充分借鉴了它的神韵,并把黄山画派发展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很大支系。在这里,挺拔的山峰、飘逸的云海、坚韧的松、巨大的石正是画家们逃离世俗羁绊、追求自由的情感寄托。</p><p>看海不一定非在水边,云海有着更大的幻想空间。黄山海拔1860米的第二高峰光明顶是观云海的绝佳地点。在这里,可以东观“东海”奇景,西看“西海”诸峰;向南可以远眺高插云霄的天都、莲花、炼丹诸峰,向北能看到云雾中若隐若现的九华山和长江。当然,黄山在一年中有200多天云雾天气,在云里雾里想辨别方向还真不是件容易事。更何况徜徉在云雾中的人们早已不在乎那些所谓的名字了。</p><p>保守着美丽秘密的武陵源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被慧眼独到的画家和摄影师推荐给世界。然而它并不寂寞,山间盘亘的古道、青山绿水间的村宅说明了这里早有人触动的痕迹,这里不曾与世隔绝。遥想当年行走在这莽莽苍苍的巨石绿荫间的商旅们,他们艰难绕过一块块大石,无路寻路地翻过一座座高峰,当他们在坐下歇息片刻的时候,是否也会与现在的我们同样赞叹“人在谷中走,身在画中游” 呢?是否也会在幽幽山谷中追溯自然之手留下的痕迹?</p> 武陵源特有植物龙虾花 大鲵<br>武陵源的河湖溪流中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最大者体长甚至可达1.8米。虽又称“娃娃鱼”,实际上却是两栖动物。短而胖的前后脚像娃娃的一般,连它的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得名。上图为一只罕见的白化个体。<p>在森林覆盖率高达88%的武陵源世界遗产景区,与风景同时被发现的还有大量孑遗植物和珍稀动物:世界上仅存的十三科裸子植物在这里就能见到一半以上;矮灌丛中会惊起的浑身绯红并布满灰色斑点的红腹角雉,因颈部有一个可存水的水囊而被称为“背水鸡”;在张家界景区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另外,你还能看到武陵源特有的龙虾花,飞翼一样的花瓣轻轻一碰,就会凋落地上如虾子跳出。</p><p>武陵源大大小小上百个溶洞和两座天然石桥都在印证着形成的曲折,这里峡谷纵横、池塘散布。在武陵源的核心景区张家界,仰望数百米高的坚细石柱群,自己仿佛成了来自小人国的使者。细看张家界高大坚毅的石英岩体,一层又一层的海水沉积线、一道道海浪侵蚀波痕,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找到一块形如龟背花纹的珊瑚化石,它们无一例外地诉说着风景源头的故事。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