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何世尧在其《华夏胜景》摄影作品集中写道:“对摄影,我信奉‘纪实的艺术,艺术的纪实’。对风光摄影,我迷恋‘自然美再现中的升华,升华中自然美的再现’。正是大自然变化莫测的色、光、线、形,令我幻生不尽的梦:雄奇俊逸,浓妆艳抹,写实抒情,抽象寓意⋯⋯” 1962年,《人民画报》计划有创意地报道一次长城,为此,曾组织有关记者、编辑查阅了许多刊登长城作品的中外报纸杂志和各类文献资料。“我发现以往的长城摄影作品有‘一多一少’:站在长城拍长城的多,早晚时分拍长城的少。因此,我曾美妙地设想拍摄‘一抹朝阳染红燕山峰巅,长城在灰蓝色的群山中隐约盘旋’的照片。” “夏末秋初的一天,我们天不亮就出发了,同去的有敖恩洪老师等人。”但当他们抵达八达岭时却有些失望,由于东边有高山遮挡,阳光照到峰巅时不是“染红”,而是“照亮”了。这使得何世尧之前的设想变成了空想。“于是我开始寻找‘离开长城拍长城’的拍摄点。” 何世尧沿着长城一路寻找制高点,然后从一处缺口跳出去在山体上寻找拍摄角度。此时已经是下午两三点钟,他站在一块巨型岩石上,“恰好就是这个角度,我一屁股坐在地上,高兴得不得了。”当天还有点薄薄的雾,把近山和远山拉开了层次,逆光勾勒出山峦起伏的条条轮廓光,微微的雾霭使远近山体明显分离。“我静等光线的变化,情不自禁地连拍了1个胶卷8张6×9彩色正片。”这样的做法在当时还是要冒一点小风险,“在彩色正片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样‘浪费’的拍摄方式是要招来批评的。” 1963年,《巍巍长城》首次在《人民画报》上跨页发表,之后又相继被《中国摄影》杂志和《中国四十年优秀摄影作品选》等画册选登。1974年,中国政府送给联合国总部两件礼品,其中一件就是根据《巍巍长城》编织而成的巨幅壁毯。 “长城对于中国有太重要的象征性意义,不仅仅是一处古迹,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何世尧说。 正是这幅作品的拍摄经历,让何世尧悟到“现场构思”和“形象储存”在摄影中的重要性,并且朦胧地悟到,一幅好的风景摄影作品的诞生,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和谐统一的结果。 天时因地利而显妙趣,地利因天时而发英姿。而最重要的则在于人的情怀。“既要有博大的气魄,又要有精微的灵秀,这样才能做到山水为我生,草木为我长。” 何世尧作品欣赏 长城青松(1988) 沙海长城(定边 明长城 1991) 文字提供:《人民画报》王蕾、段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