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世界最高的生物庇护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8919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3 16:40:04 楼主

        数亿年前,这里曾是汪洋大海,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她变成了今日的地球之巅。人们只知这里有茫茫的雪峰冰川,却不知这里还有河流湖泊、生命和绿色。特殊的地壳运动使这里的海拔高差竟达7000多米,从寒带走到亚热带不用花费很长时间。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近9万农牧民世代与山川大地建立起了相互依存的习惯。 <p>从拉萨出发后,我们的越野车就一直沿着雅鲁藏布江向大山开去。快到日喀则时,在一处被黄色的大山包围着的河滩地上,我清晰地看到龙卷风在升腾!和龙卷风几乎成直角的细细的河在夕阳辉映下蜿蜒流淌。</p><p>这片包括了西藏定日、聂拉木、吉隆全县和定结县西部、面积338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将近9万农牧民,他们把牛羊放牧在高原灌丛区和草原上,并在河流沿岸引水造田——他们世代都是这样生活着。</p><p>最令人惊奇的是在珠峰地区众多雪山之间,从东向西依次为河流侵蚀形成的陈塘、绒辖、樟木、吉隆和贡当谷地。这些切割喜马拉雅山脉的河谷为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提供了通道,受流经谷地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谷地里发育着喜马拉雅南翼湿润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和雪山冰峰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p><p>事实上,正是因为这5条河谷,珠穆朗玛峰地区才闯进了自然保护学者们的视野。</p><p>1986年,美国高山植物所当时的所长丹尼尔·泰勒博士在尼泊尔境内乘坐小飞机考察萨加玛萨国家公园(Sagarmatha National Park)时,突然发现了一片浓密的原始森林,这片原始森林在萨加玛萨国家公园的东边,并一直延伸到了中国境内。泰勒博士当时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他请求尼泊尔国王把新发现的那片原始森林划入国家公园,他还设想能不能把这片森林在中国境内的那部分也给保护起来。这样就相当于保护了一个完整的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他的想法得到了中国政府的积极响应,他的愿望实现了。</p><p>生活在珠峰脚下的人,也许是因为住得离太阳太近了吧,他们对太阳的理解和我们有些不同。西藏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的卓玛央宗处长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那年,她从拉萨托人给珠峰脚下的老家带去一个太阳能灶。没过多久,太阳能灶又被人带了回来。为什么呢?卓玛老家的人相信:太阳整天出来进去的,已经是够累的了,我们再用太阳的光烧水、做饭,这还不把太阳累坏了?卓玛家乡的人,对大自然有着一种原始的崇拜。</p> 喜马拉雅山脉被南北走向的众多河流所切割,形成了深浅不一的峡谷,居住在大山南北的人和动物便都顺着峡谷来回走动。在空中,来自南方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也得以沿着峡谷向北输送热量和水汽,从而造就了喜马拉雅南翼湿润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p>卓玛的老家就在定日县。去珠峰必走定日,这是从北坡进出珠峰的惟一通道。卓玛曾对我说:住在定日的那天一定要早起,从定日到珠峰的山路上,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到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p><p>喜马拉雅山脉的山体异常高大险峻,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5座分布在这里。珠峰南侧是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海拔8516米,东侧为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向西为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名列世界第七;再西是希夏邦马峰,海拔8027米,在世界上8000米以上高峰中排名最后。</p><p>天还不亮,我们就出发了,天空开始泛红的时候,我们顺利通过了定日边防检查站。在海拔5200米的加乌拉山口,虽然天空的云量还是较大,但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及高山巨人般的卓奥友峰、洛子峰和马卡鲁峰在飘移的晨雾和白云下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山口处一块不大的石碑为保护区所立,上面刻有四座巨峰的名字、山形和高度。</p><p>珠峰地区高入天际的群峰使之成为冰雪之域。据统计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面积约30000平方公里,而珠峰地区就有1976平方公里。珠峰地区是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共有大小冰川548条,其中最大者为北坡的全长22.2公里的绒布冰川。该冰川形成了世界低纬度地区最美丽、最奇特的冰塔林。</p><p>乘车离开珠峰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们竟跨越了从寒带到亚热带的瞬变过程。位于珠峰西侧聂拉木县境内南端的樟木沟,海拔最低点只有1776米,它与8848.13米的珠峰竟相差了7000米!</p><p>珠峰保护区内的生态景观也因这样巨大的高差而显得异彩纷呈。</p> <p>珠峰保护区北部地区是宽广的山原、湖盆区,这里的地势骤然开阔,山地平缓如波。源于希夏邦马康加勒冰川的朋曲自西向东横亘在雪山脚下,宽坦的河谷水草丰美,是当地藏族人民最肥美的牧场和农田之所。</p> 珠峰保护区是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共有大小冰川548条,其中最大的冰川是珠峰北坡的绒布冰川,由于珠峰北坡十分干旱,该冰川的末端形成了世界低纬度地区最美丽、最奇特的冰塔林(上)。海拔5200米的加乌拉山口处一块不大的石碑,上面刻有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洛子峰和马卡鲁峰四座巨峰的名字、山形和高度。我们可以从远方淡淡薄云中找到这四座山峰。<p>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在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时受到重重阻挡,大量水汽被截在了山脉的南坡,气流翻山后下沉绝热增温产生的焚风效应,加剧了北部气候的干旱,致使这里呈现出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高原灌丛草原生态系统成了这里的主要景观。</p><p>在朋曲的源头以西,保护区最大的湖泊佩枯错静卧在群山之中,它的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每年春天成群的赤麻鸭、棕头鸥、斑头雁、黑颈鹤飞越喜马拉雅山来到这里繁育,在湖边沼泽草丛中产卵育雏,夏天则有无数水鸟携儿带女在湖中嬉戏。湖边肥茂的草原上,散落着雪白的羊群和黑色的牦牛,偶尔还可见到几头藏野驴。朋曲河两岸也是保护区的粮仓。</p> 静静的朋曲给人们带来了又一年丰收。占保护区总人口82%的人事实上是要靠生产小麦、青稞和豌豆生活的。由于保护区内适合耕种的土地奇缺,所以近年来人们引入良种、兴建水利设施并不断扩大耕地,从而使粮食的产量得以赶上人口的增加。<p>相比北部地区的宽广、深沉,珠穆朗玛的群山深谷则体现了雄伟、挺拔、向上的大山风格。在这里,低纬度和高海拔这双重因素造成了谷地里气候和生物的多样性。</p><p>喜马拉雅南翼山地生态系统从谷底到山顶依次为:山地亚热带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山地暖温带硬叶常绿阔叶林、亚高山寒温带常绿针叶林、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高山寒带冰缘和冰雪。</p><p>珠峰自然保护区因具有典型的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高地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的特征而独具特色,这在全世界自然保护区中也是十分罕见的。</p><p>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珠峰地区的森林、草原、河流、农田也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p><p>由于珠峰保护区所属的西藏日喀则地区只在南部与尼泊尔和锡金交界的地方生长有少量森林,所以日喀则地区所需要的建筑木材几乎全部来自珠峰保护区内的5条河谷。翻盖新房需要木材,烧火做饭需要薪柴,于是大片森林遭到砍伐,满山灌丛被挖掘一空。</p> 60年代初,人们由于粮食短缺而滥杀野生动物,从而破坏了藏民族与野生动物和平共处的友好关系,这种关系正在由保护区里的人重新建立起来。<p>珠峰地区有着辽阔的牧场,在高原严寒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牧草生长低矮稀疏,产量很低。对牧民来说,牲畜的数量是生活贫富的标准,牲畜大量的繁殖,使高原草场不断退化,载畜量越来越低,同时也危胁着草原上野生动物的生存。</p><p>为了保护这里的独特生态系统,1989年3月18日,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正式宣告成立。珠峰保护区里的森林生态系统全被划入了核心区里,这就意味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藏民们不得不改变祖先流传下来的生活习惯——伐木盖房、烧火和卖钱。 </p> 1988年3月,与珠峰保护区正式成立同时发生的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不惜损失数十万人民币终止了正在实施的向脱隆沟修筑公路的计划,这个计划原是为了便于把脱隆沟里的木材向外运输而制定的。图中为当年修筑公路的场面(上)。<p>对于一个人均耕地只有半亩、人均年收入只有300元、自已种的粮食只够吃两个月、加上土豆也只够维持3个月生活的家庭来说,在没有其他就业途径的情况下,只能靠多砍木材来提高生活水平了。这样的家庭在珠峰保护区里十分普遍。“我们也知道砍树不好,但是我们也要活下去呀!”家住定结县陈塘镇的一位藏族老乡对我说。</p><p>珠峰自然保护区从1989年开始就不准砍树了。比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整整早了9年。当然,中外专家也考虑到自然保护运动会给当地人带来多么大的冲击,但他们既不愿放任当地人不惜牺牲环境而达到暂时发展的目的,又不愿只采取简单的措施将资源保护起来,所以与当地居民形成了尖锐的矛盾。</p> 这张图片摄于20世纪90年代初,吉隆沟里的夏尔巴人正在为即将开始的狩猎活动练习射击。尽管保护区已经禁止了狩猎行为,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补偿机制,但是在陈塘和吉隆中尼边界的交界地区,还经常有两国的边境居民跨境打猎的事情发生。这也促进了尼泊尔与中国西藏自治区开展“跨边界保护区”的合作。<p>“潘得巴”是藏语乡村福利员的意思。这是珠峰自然保护区的另一特色。这个项目是由资助珠峰保护区工作的7个国际组织之一——美国新一代基金会引入的。</p><p>“潘得巴”项目是以医疗为切入点的社区发展项目。乡民们自己的诊所,是从接生开始的。而“潘得巴”项目培训出来的土大夫,就不仅仅限于接生了。在医疗保险还很难在珠峰这样偏僻的中国乡村实施之时,“潘得巴”已成为藏民们健康生活的组成部分。除了医疗卫生外,“潘得巴”的培训还包括环境保护和创收活动等内容。</p><p>从珠峰保护区建立伊始,一些国际组织就在保护区内开展项目了。10几年时间里先后有7个国际组织参与了珠峰保护区的工作,到2000年底,通过国际组织进入保护区的资金就达到了740万美元。</p><p>除了“潘得巴”项目外,这些国际组织还开展了一项又一项的合作。大到人畜饮水工程、小额信贷、农田开发、小水电以及培训乡村教师和修建农村小学,小到帮助当地老百姓捻毛线。</p><p>“潘得巴,潘得巴”,我在珠峰自然保护区的时候,这三个字在当地人的嘴里是翻过来掉过去地被提到的。乡村福利员,是藏语中“潘得巴” 的字面意义。而今天,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赋予它的意义,已远远不仅如此。</p><p>我在珠峰自然保护区的第10天,我们的车经过远处是银装素裹的雪山,近处是漫漫起伏的沙漠。我看到路边有两头驴,就问司机是藏野驴吗?“是,就是藏野驴”。我和司机的对话,惊醒了坐在车上的另外三个人。他们大叫停车,打开车窗,扛着摄像机就拍开了。</p> 珠峰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地区具有5000年人类活动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繁衍生息在珠峰脚下的藏族人民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创造出了古朴多彩的藏民族文化(上)。 其中具有很高保护价值的就有40多处,绒布寺只是其中之一。<p>珠峰保护区里的居民中95%是藏族,这个民族自古就有不伤害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珠峰保护区所在地野生动物的数量是很多的。20世纪40年代,德国的海因利希、哈露在吉隆谷地居住时曾记载道:“这里猴子成群……豹子很多,常常在夜间窜到村内伤害牛羊。好几个砍柴的村民在白天被狗熊抓得遍体鳞伤……”定日的老人们也谈到以前定日盆地藏野驴成群,在青稞生长的季节,全村人都要到农田里守护吆喝,防止野驴糟蹋青稞。</p><p>但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保护区所在的四县曾经大规模地猎杀藏野驴,在保护区建区调查时,区内的藏野驴已不足100头,而且很难见到,因为它们从远处一见到人就逃跑了。</p><p>近10多年来,藏野驴的种群数量估计增加了一倍以上,从中尼公路到吉隆县城藏野驴的遇见率是80-100%,而且藏野驴又恢复了与过往汽车赛跑的生态习俗!</p><p>雪豹,这被称为“旗舰”物种的标志性动物,在我们人类认为已很难看到它们的时候,在珠穆朗玛峰附近,却还不时地出没,并时常惹出不大不小的事端,让住在那儿的人们为自家养的家畜不幸身亡而悲痛不已。</p><p>住在珠穆朗玛峰脚下一位86岁的老妇人,用又是诙谐又是诉苦的口气对我说:我们都成了喂养野生动物的志愿者了。</p><p>尽管野生动物给当地人带来了许多损失,但是当地人似乎并不十分生气。定日县岗嘎镇的一位农民说:“保护区建立以后,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只有傻瓜才会不高兴。”老定日的镇长说,在以前野生动物比现在还多,当时村里每年秋收前都自动组织人员防护,现在野生动物对庄稼的损害比起过去来根本不算什么。</p><p>为了减少野生动物对当地人造成的损失,最好的办法当然还是使不断增加的野生动物成为珠峰保护区最吸引游客的高品位旅游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使当地人得到的收益远远大于牲畜和作物的损失。</p><p>不论是旅游者、朝拜者、登山者还是探险家,绒布寺是去珠峰的必经之处。由于这里海拔5200多米,所以绒布寺被称为海拔最高的寺庙。这是一个沟谷地带,寺前有一片开阔地,一股清澈冰凉的山泉在距绒布寺不远的地方缓缓流过。绒布寺里的小喇嘛说,原来出门就是白雪皑皑,现在,要想走到珠峰有雪有冰的地方,起码要走两三个小时。小喇嘛对珠峰的变化是用时间来计算的。</p><p>珠峰地区的冰川比20世纪70年代退缩了三四公里,这固然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但也和游客增多不无关系。20世纪上半叶,人类开始了对珠峰的征服活动,一次又一次的登山活动带给珠峰的是难以治愈的创伤。</p><p>通往峰顶的道路上处处是登山者留下的废弃物:塑料袋、玻璃瓶、罐头盒、各种金属登山器具以及氧气瓶。钢铁通常需要95年才能完全锈蚀,塑料制品大约要220年才能分解,而珠峰气候寒冷干旱,分解时间要长得多。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丢弃在高海拔地区的废物,除非号召登山运动员参与,否则是无法上去清理的,这美丽的山峰实际上成了登山队的垃圾场。</p><p>保护区的管理部门每年都要从海拔6500米以下的地区清理走几十吨的垃圾。而海拔6500米以上遗留的垃圾,管理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收集才能运送下山。</p><p>在珠峰雪豹宾馆里,我和几十个老外和少数中国游客把腿伸直,放在别具西藏特色的、铺着茸茸的毛毯、宽宽的、长长的条椅上,享受着宾馆酒吧里清香的咖啡、轻柔的音乐、暖暖的炉火和适度的光亮。</p><p>一位满头银发、自称已游历了世界上不少地方的荷兰老人凑过来,动情地对我说:“珠穆朗玛峰,美极了!雪豹宾馆wonderful,wonderful(棒极了)!”</p><p>近年来,前往珠峰自然保护区的国内外登山者和旅游人数逐年上升,2000年已达到14000人。珠峰所在的西藏定日县,2000年200多万元财政收入中,有一半是来自珠峰保护区的。珠峰管理局定日分局多布杰副局长认为,珠峰大本营现存的设施可以接待10000名游客和登山探险者。这么多的游客会不会带来环境问题?当地人回答说,我们搞的是生态旅游。</p><p>2001年5月7日下午,在珠峰自然保护区,我们的“巡洋舰”刚刚驶过佩古错,就看到雪山下面,山凹里全是流沙,给人的感觉就是雪山下面就是沙漠。我想停下车来拍张照片,可司机说不能停,在这种地方车一停,就有可能陷在里面开不出来。</p><p>这些沙漠的生成有的是由于冬季河水流量减少,河床暴露出来被干冷的风吹蚀成细沙,再被大风吹扬到山凹里堆积起来。还有的是由于受到全球气候的影响,冰川退缩、湿地退化,裸露出的地表被干冷的风吹蚀成细沙的。</p><p>珠峰自然保护区的高寒,使得那里的生态非常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近年来,珠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处于退化状态:珠峰雪线升高,雪山下面的湿地因为气温升高开始退化,很多湖泊也开始干枯了。</p><p>2000年日喀则发生了大洪灾,这样的灾害这几年频繁发生。几乎所有类型的灾害在珠峰保护区内都有发生:水灾、旱灾、雪灾、雹灾、地质灾害、沙尘暴……</p><p>然而珠峰保护区里的人们还是会继续努力地保护自然。世界上有很多专家把绿色的希望寄托在这里。当然更有生活在这里的近9万农牧民,他们正在用良知和坚忍创造着自已的生活。</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