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溶洞,如果没有灯光和火把,人类将寸步难行。点亮灯光,你会发现洞中虽然黑暗,却并非死寂沉沉:头顶有被惊起的蝙蝠、雨燕飞过,俯视脚下,坚硬的岩石上,覆盖着黏滑的蝙蝠粪,半透明的灶马、马陆在其间跳跃、穿行……
湖面上的捕食者<br>每天傍晚,在距离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约5公里的一处水塘上,都会出现成群的蝙蝠飞掠于水面之上。这是一群鼠耳蝠,它们白天蛰伏在大石围天坑下的洞穴中,晚上出来觅食。大多数蝙蝠主要以昆虫为食,而鼠耳蝠中的一些种类强大到可以捕食水中的鱼。这群蝙蝠是来吃鱼的吗?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p>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我钻进一个不起眼的洞口。这是广西一处无人开发的岩溶洞穴,来到这里,是为了探究溶洞内的蝙蝠。进洞后,光线立刻暗了下来,四周阴气沉沉,让人感到陌生而幽静,于是更多了几分寒凉。刚入洞不多久,电筒的光让我注意到洞顶趴着一个又一个的小肉球,橘红色灯光更显得它们橙黄色的皮和绒毛愈加柔和。密密麻麻地,足有七八十只。这是一大群白腹管鼻蝠,它们还在冬眠。</p>
洞穴常见生物分布示意图<br>生活在洞口有光带和弱光带的动物包含了很多偶入洞穴并暂居于此的来客,它们不能长时间生活于黑暗环境,更不能在洞中完成全部的生活史。此外,蝙蝠、小白腰雨燕等洞穴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成员也不是最典型的洞穴生物,它们虽在洞内栖息繁殖,却需要出洞觅食。典型的洞穴生物大多生活在黑暗带,为了能够避开天敌、降低与竞争对手的直接冲突,它们在洞中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在无光的环境中,它们眼睛退化、体色素变浅消失,这些特征也注定盲鱼、盲虾等典型的洞穴动物只能生活在洞中。如若来到洞外,它们既看不到天敌,也无法抵御紫外线的伤害,生命将岌岌可危。绘图/张瑜?杨桦<p>再往洞内行进,我却愈来愈觉得暖融融的。洞穴内部“冬暖夏凉”、四季恒温,洞内的温暖使另外一种蝙蝠不必拥挤在一起,它们就是马铁菊头蝠。这种蝙蝠几乎不拥作一团,而是三五只倒挂轻轻地挨在一起,并用翼膜包裹着身体。而更多的个体则是单独悬挂在洞顶的不同位置上,彼此相隔一段距离,产生它们认为的美感。</p><p>在同一洞穴中,不同种类的蝙蝠分化出不同的栖宿行为,它们聚集在洞中不同的位置。除去洞口至洞内的温度变化,光线的明暗变化更为明显。根据自然光的强弱,洞穴大致可被分作3个光带:有光带、弱光带和黑暗带,不同地带内生活的生物尽管不尽相同,但蝙蝠几乎都有分布,其中尤以距离洞口较近的弱光带最为丰富。</p><h3>逆行演化,退中求进</h3><p>一个或一类物种,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它们如何演变到今天,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