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沙与湖的爱情宣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2668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4 09:48:29 楼主

        在这个拥有世界最高大的沙山、世界湖泊最多的沙漠里,数万年来,一座座高大的沙山与一片片宁静的碧湖安然厮守。它们像一对对情侣,演绎着一场场美丽动人的爱情剧目……这出剧目中,有完美得令人惊叹的合谐情景,也有伤感得让人落泪的离别画面。走进阿拉善沙漠的中国地质大学师生,为我们带来沙与湖的一线故事。 月亮湖,这个有若童话中的名字,恰如其分地赋予了阿拉善沙漠中这弯拥有深邃蓝色的水。<h3>阿拉善沙漠:海子的故事</h3><p>打开中国地形图,你可以看到,在内蒙古西边、贺兰山西麓的阿拉善沙漠腹地,密集地画着一道道细细的蓝色短线。对了,它们就是沙漠中的湖泊,在那里,牧民亲切地称它们为“海子”。它们或咸或甜,或大或小,正在讲述着一个个生命的成长经历。</p> 嗨,别惊扰了这片蓝<br>满眼沙色的翻过又一个山头,一片如海市蜃楼般的蔚蓝就这样静谧地出现,我们不禁屏住呼吸,生怕一不小心它会消失在同样蔚蓝的天际。<h3>古代湖泊被分割成422个时令湖,好像是被上帝撒落在这里的一串项链。</h3><h3>流沙间的蓝色乌托邦</h3><p>漫无边际的黄沙,走上三天三夜碰不到人烟的不毛之地,年蒸发量可以达到年降水量的100倍以上,风声肆虐……阿拉善沙漠,在探险家们的笔下是如此寂静荒凉,即将踏上沙漠征程时,我们的心中不禁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p><p>为了建立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我们将驱车穿越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三大沙漠进行实地考察,它们三个分别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第一站,腾格里,它在蒙古语里意为天,想象中天与沙连成了一片,没有人烟,没有尽头。从北京到阿拉善盟政府所在地后,休息了一晚,我们终于向沙漠进军了。</p> 沙漠之眼<br>这是巴丹吉林沙漠典型特征遥感示意图。巴丹吉林的沙湖像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沙漠中。据统计,阿拉善沙漠中,巴丹吉林沙漠拥有沙湖144个,腾格里沙漠拥有沙湖422个。<p>“看,蓝色的‘月亮’!”</p><p>当我们刚刚开始适应颠簸起伏的汽车,眼晴正为一个又一个绵延起伏的沙山而忙得不可开交时,一片无法拒绝的蓝就这样一下子迎面而来,原本大呼小叫的我们似乎一下子被这沙漠中的蓝惊呆了。月亮湖,这个有若童话中的名字,恰如其分地赋予了腾格里沙漠中这弯拥有深邃蓝色的水。</p><p>月亮湖,孕育了这片原始绿洲,夜宿湖边的我第二天一觉醒来时,望着满眼的绿色植物与碧波荡漾的湖水,我几乎忘记了自己已经身处沙漠。从月亮湖开始,我们开始正式进入了沙漠考察。腾格里沙漠中的湖泊有如明珠点缀在沙海中,沙漠温柔的一面就这样毫无掩饰地展露在我们面前。在月亮湖的附近还有很多小的湖泊,爬上高一点的沙山可以同时看见几个沙漠湖泊,好像是被上帝撒落在这里的一串项链。</p><p>在长期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古代湖泊至今已被分割成422个时令湖,有的已演变为盐湖,使腾格里成为我国沙漠中湖泊最多的一个。站在沙山上往远处看,一个个沙湖有规律地沿着长条形延伸,规则地南北向平行排列,犹如曾经有一条河流从此流过。很明显,它们在多年前是相连的,而沙脊下的土地原是多年深藏不露的湖底。流沙间一个个交错排列的沙湖都像是一个美好的蓝色愿望,沙湖岸边长着高高低低的植物,俨然一派绿洲景象。</p><p>阿拉善沙漠以流动沙丘为主,年降水量仅在40-120毫米之间,而年蒸发量可达到4000毫米,它们为什么不会干涸?它们会被沙丘掩埋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前行,前方的巴丹吉林沙漠里将有更多眩目奇幻的蓝色,也将有更多的争议与未知在那里等待着我们。</p> 鸟的天堂<br>只要有水,就有生命。水鸟、芦苇,还有无尽有关生命的颜色在水下漫延。<h3>在高出现代湖面10米的地方,科学家们居然发现了淡水蜗牛的化石。</h3><h3>不曾谢幕的女主角</h3><p>打开手中这份中科院寒旱所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共同制作的“巴丹吉林沙漠典型特征遥感示意图”时,我们不禁愕然——高大的沙山之间,蓝色的沙湖如围棋子般密集排列,而我们的路线,也将沿着这看起来如同宝石般湖泊的沙山盘绕。这里最大的诺尔湖面积有1.5平方公里,最大深度可达16米;其余大都是小型湖泊,共有144个,密度之大无人能敌。</p> 名药锁阳破沙而出<p>这张图出版已近10年了,我们感到隐隐的忧虑,此行还会看到图上的那么多的蔚蓝吗?别忘了,这可是在沙漠,中国的第二大沙漠,也许正因为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穿行在满眼都是寸草不生如死亡之海一般的沙漠中,见到湖泊的时候,无异于见到一个生命的大海,期待与沙湖相遇时的那种热望是平日里无法想象的。  水,在这里从未曾谢幕。末次冰期以前,这里相当湿润,科学家们通过地质研究证实,这里曾一度以河湖景观为主。在高出现代湖面10米的地方,科学家们发现了淡水蜗牛的化石,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表明这里的湖泊在全新世早、中期(距今约1.1万年)的水位要比现在高很多,湖面也比现在广。</p> 寄生在梭梭根部的苁蓉被称为“沙漠人参”<p>晚更新世(距今约12.5万年)以后,青藏高原的迅速升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加上这里远离海洋,导致河湖水系渐渐萎缩甚至消亡,促使沙漠大规模形成。不过,水从不曾撤离巴丹吉林这个舞台,巴丹吉林沙漠中大量湖泊的长期存在肯定是有地下水的补给。</p><p>阿拉善的沙湖一般都在处在沙山的背风侧,这个特征决定了湖泊不会被日益扩大的沙漠所掩埋;在以“山高、沙鸣、湖多、泉奇”著称的巴丹吉林沙漠,它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沙湖咸甜水相伴而生,且无论冬夏,水位恒定,不增不减,这更加令人不解。来自美国、德国、挪威、加拿大、法国等国的科学家组织的考察组多次进入沙漠,探究这里奇特的地质水文现象。我们也探访了许多人畜兴旺、水草丰美的海子。</p> 沙蜥也在这里自在穿梭,沙漠中的生命之多远远超出想象。<p>驱车来到海子边上,走进沙漠绿洲。湖畔甘泉喷涌,绿草如茵,芦花纷飞。数十棵柳树、沙枣树华荫如盖;一群群山羊、骆驼和驴骡各据一隅,悠闲地吃草;庙堂响起鼓声,牧民的平房升了炊烟……这种宁静的画面恍如水乡江南。</p><h3>诺尔湖每天蒸发掉的水量足以满足西北地区10万人的生活用水。</h3><h3>水之左,沙之右</h3><p>处在大漠腹地的巴丹吉林沙湖的水来自何处呢?这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沿我们此次考察路线所测的高程显示,沙漠腹地比沙漠边缘的湖泊所处位置要高。沙漠中大部分湖泊已经咸化,部分开始富营养化,沙漠腹地的湖泊的pH值很高,呈碱性。</p><p>“瀚海”观点认为巴丹吉林沙漠及其边缘地区在以前应属于一个统一的大湖,自全新世晚期以来,随着气候的逐渐干旱化,湖面开始萎缩,现今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的众多湖泊可能是古湖泊的残留。 </p> 金锁记<br>是谁家孩子的长命锁被珍藏在了这片沙漠中,留下了这个恰似金锁形状的沙湖?<p>然而,在这世界最干旱地区之一的阿拉善沙漠腹地,仅其中1.5平方公里的诺尔湖每天蒸发掉的水量就足以满足西北地区10万人的生活用水,那么,这巨大的蒸发量来自何处?沙湖要有充足的补给水源,这是巴丹吉林沙漠中大量湖泊长期存在的又一因素。也是研究者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p> 危险!碧绿的浮萍居然是富营养化的死亡信号。<p>是来自阿拉善惟一补给水源——黑河吗?有人认为巴丹吉林的地下水来自黑河的渗漏补给,然而试验表明,黑河水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水在同位素组成上完全不同。所以这种可能性不大。</p> 越来越咸!只有红色的卤虫能在此生存了。<p>因为降雨量与蒸发量相差近千倍,降雨根本不可能形成地下水。7月初的清晨在湖泊边的芦苇等植被和沙漠表面都没观察到凝结的水珠,所以靠水气凝结也不可能形成地下水。那么巴丹吉林沙漠丰富的地下水究竟来源于哪里呢?</p> 晶莹剔透?白花花的盐是这弯湖步入了老年期的征兆。<p>2004年,河海大学的陈建生教授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新观点——地下水维系着高大沙山的景观。他认为在这里的沙漠下面隐藏着一个大型的地下水库,这个大型地下水库与500公里以外的祁连山冰川积雪之间,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调水通道”———祁连山深大断裂。</p> 死亡!只留下白色的印迹让人回味湿润的时代。<p>雪水融化后沿着强渗漏带或山前大断裂补给到深部,穿过龙首山直接补给到巴丹吉林沙漠及其下游地区,但由于祁连山距离巴丹吉林沙漠地区较远,且雪水要到达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所要穿过的地区的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来否来自祁连山雪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p><p>中科院寒旱所的王涛教授则认为巴丹吉林的高大沙山是天然的“固体水库”。高大的沙山是大气降水的储存体,沙山上的干沙厚度一般仅有30厘米,干沙下面的湿沙层中则可以以各种形式吸附水。由于沙山高大,水平单位面积内所占的空间体积也大,所以可以储存更多的大气降水,在沙山脚下以泉水形式溢出山体,在低洼处就汇集成湖泊。</p><p>所有的争论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p><h3>不敢想象,湖面碧绿的浮萍代表的居然是“死亡信号”。</h3><h3>年华老去</h3> 夹缝中生存<br>沙山,人家,湖水。沙,在考验人坚韧的生存能力;湖,提供了充分的留下来的理由。<p>经过多少年的沧海桑田的变化,巴丹吉林沙漠留给我们如此众多而又美丽的湖泊,那么这些湖泊今后的命运将会如何呢?尽管有充足的地下水补给,但是我们这次考察路线所记录的湖泊告诉我们,沙湖群们正在一天一天老去。</p><p>有的湖面上长满了看似生机勃勃的水生植物,然而,作为地质大学的学生,我们都知道,这其中暗含的杀机就是“富营养化”——不敢想象,湖面碧绿的浮萍代表的居然是“死亡信号”。在可预见的不久的将来,它就会因为植物的营养成分(氮、磷等)的不断补给、过量积聚而成为一潭死水。</p><p>湖泊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样,它的一生经历着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当湖水开始越来越咸的时候,说明它已经开始老去,因为盐湖一般都经历了由淡水湖到咸水湖再到盐湖的生命里程,</p> <p>在内蒙古最大的吉兰泰盐湖,晶莹剔透的盐直接出露在地表,这里,随便捡一块“石头”尝尝都是咸的。吉兰泰盐湖从湖到盐湖经历了上万年的漫长地质时代,它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天然机械化天然湖盐的生产基地。而对于今日沙湖来说,咸化的速度要远远超过于此。</p><p>在青藏高原隆起、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化程度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湖水面下降、湖水干涸已是大趋势。巴丹吉林沙湖普遍出现旱化迹象,大部分湖边缘已经析出白色的盐,存在盐碱化。因此,在与沙的长期对峙中,湖水的力量越来越弱了。保护水源、保护这片“漠北江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p> 温柔的呼唤<br>告别浮躁,告别喧嚣,漫无边际的黄沙充满了神秘与诱惑,久居城市的人应该来到阿拉善,体验另一种自然状况下的生活方式。当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以沙为主题的地质遗产公园建成后,来到这里将变得更加容易。<p>一路走来,我想到从小就喜欢看的《海盗路飞》中可爱的厨师,在经历了伟大航道的风风雨雨后,惟一不变的就是心中寻找“蓝海”的理想,而我们也一直在寻找这片沙中的“蓝海”。</p><p>在大漠深处,我们尝到了沙湖湖畔果园中长出的西瓜,那终身难忘的甜。人总是趋水而生,河湖的位置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分布,不管这河湖在平原还是在荒漠。更加让我们震撼的是,未曾想到,会有这样一片水,在沙主导的世界里奇幻灵动,仿佛是一颗颗沙漠的眼睛,等待着什么,希冀着什么……</p><h3>居延海:湿润的记忆</h3><h3>繁华往事</h3> 居延海底<br>划过曾经的居延海的两道车辙也许明天就会被风沙掩埋,然而风沙无法掩埋的是发生在这里的干涸记忆。<p>百年来,很多国内外探险者和考古学家对神秘的居延文化进行了多次发掘考察,一个个惊人发现浮出尘埃:</p><p>1908年,沙俄学者科兹洛夫对黑城进行了掠夺式挖掘,盗取大量佛经、著作;</p><p>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黑城盗取大量文物资料;</p><p>192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与北京大学徐炳旭教授组织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现大量文书;</p><p>1930年,西方学者贝格曼在居延边塞发现上万枚汉简;</p><p>1972年,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破城子又发掘出汉简2万余枚</p><p>1983、1984年,内蒙古考古队两次在黑城发掘房基280余处,获得文献3000件……</p><p>远去的车轮在古居延海的湖底留下两道触目惊心的印痕,给我眼中留下的哪里有一丝一抹湿润的痕迹!这里仿佛早已干了几个轮回,几个世纪。如果不是那表明湖底身份的黑色细沙、那些细小生物遗留的残碎贝片,谁会想到短短的十几年前这里还是波涛汹涌?</p><h3>当雨季不再来</h3><p>当我们一路穿过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到达曾经辉煌一时的居延海时,呼啸而至的大风似乎在配合着西夏黑城遗址的断壁颓垣一起呜咽,诉说着这场带来毁灭的干涸,而这场毁灭只用了30年,对于一个形成于前中生代至晚更新世的有100多万年历史的湖泊来说,30年无异于一刹那。</p> 西夏往事<br>黑城,西夏重镇。呼啸而至的大风似乎在配合着旧城遗址的断壁颓垣一起呜咽,诉说着这场带来毁灭的干涸。<p>在这个年平均降水量40毫米,蒸发量接近4000毫米的地方,生存的条件显得那么苛刻。黑河,居延海惟一的补给河流,它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居延海的生息、衰亡,而且,这种衰亡往往来得特别迅速。</p><p>东、西居延海和居延泽3个湖泊曾经是一个连通的大湖,1941年以前,东居延海的湖水面积曾达200平方公里,而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在1930-1933年间绘制地图测量的西居延海湖面面积达1200公里。它曾是西北最大的湖泊。</p><p>然而,生命之源的黑河开始断流了。当以农业为主的耕种更多地代替了游牧民族的漂荡生活,当越来越多的人定居于此,黑河的用水量不断增加,流入下游的水量锐减。1992年,东西居延海先后干涸,周围的60多户牧民含泪离开了世代生活的牧场,举家迁移。</p><h3>有水则绿洲,无水则沙漠</h3><p>这里没有车马的喧嚣,没有人声的噪杂,甚至连苍蝇蚊子的踪影也难以觅到。黑河,曾经弱水,已多年没有延伸到这片干透的土地,连最耐旱的红柳、胡杨也无法在这里播撒一星半点绿色的情意。惟有起伏的沙丘一个连着一个,从脚下通向遥远的天际。</p> 三千年胡杨<br>世界最古老的杨树树种,素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之说。居延海干涸后,造成了大片的原始胡杨林死亡。<p>湖水干涸了,地下水位下降,绿洲面积锐减,历史记载为4.8万平方公里的稀有绿洲目前仅存0.3328平方公里。大片大片的胡杨林因为缺水而倒下了,而且,随之而来的干旱和生态系统的严重恶化,让这里成为了沙起之地。我们不情愿看到的,连西夏王朝黑城遗址的残墙,也即将成为沙尘下一个吞噬的对象。</p><p>居延海曾是西北最大的内陆湖之一,千百年来孕育出古居延文明,依傍居延海而建的居延城、黑城等,汉代以前都是边塞名城重镇。汉代的匈奴,唐代的突厥、回鹘到西夏、元朝的契丹、蒙古等民族,都在这块土地上扬鞭策马,南征北战,留下过自己的辉煌篇章。</p><p>“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代诗人王维曾赋诗记录当年这里的美好景象,而昔日牛羊成群、芦花飞舞、鹅雁戏波的居延湖泽,如今已成为遥远的美好记忆。</p><h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王维</h3><h3>再见居延海</h3> 曾经弱水<br>黑河,古称弱水,是居延海的惟一补给水源,滋润着两岸的胡杨林。<p>“居延海又回来了!”</p><p>当我们到达东居延海时,我们兴奋的验证了这个消息!</p><p>岸边荒漠上长着小小的芦苇,水面上成群的灰雁、黄鸭,它们或驻足水边,或翱翔蓝天,场面壮观,激动人心。相信我,这不是一场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这是一次人对自然的补救。尽管它无法跟鼎盛时期的浩瀚海面相比,但在沙漠中引入珍贵淡水恢复生态环境的举措,已成为湖泊治理的典范。</p><p>在国务院的直接指示下,2002年,干涸了10年的居延海调水成功。目前东居延已经拥有了23平方公里的湖面,这对额济纳的生态恢复拥有着巨大的意义。</p><p>昔日的鸟鸣又返回旧地,骆驼也在怡然自得地在岸边喝水,我们的旅程也在居延海这里接近尾声。这次旅程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人是近水的动物,哪怕是在沙漠,在荒原,水就代表了生命的希望。再见居延,一路走好!</p><h3>日记:</h3><h3>六轮卡车闯沙漠</h3> <p>8月19日 腾格里沙漠 晴</p><p>今天是进入沙漠的第一天,我着实见到了沙漠司机的身手之高。没想到,在沙漠中最好的现代交通工具居然是6轮大卡车,马力强劲,开在绵延起伏的沙丘上就像一叶扁舟行在海上一般,颠簸摇晃,又如坐在公园的过山车上,却更惊险刺激。司机师傅肯定早对我们这种大呼小叫见怪不怪了,他们驾车如飞,几乎就是凭借感觉在确定方向,在没有路的沙丘上尽情驰骋。让自己适应这种颠簸后,我们开始为壮观的大漠风光而兴奋起来。</p><h3>和鸟一起看沙湖</h3> <p>8月20日 月亮湖 晴</p><p>月亮湖是腾格里沙湖中最璀璨的一颗,这里是中国距大都市最近、旅游成本最低的沙漠探险营地,也是目前接待设施最豪华、服务功能最齐全、娱乐项目最丰富的地方。月亮湖是腾格里腹地的纯天然湖泊,也是一个完全处于原始状态的沙漠绿洲。在这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沙漠地区,正在进行着沙漠治理的新示范,这里不仅是一个沙漠旅游胜地,更为关键的是它引发了许多关于生态的新思考。在这里,我们一一搭乘滑翔翼,从上空俯视沙湖。</p><h3>卡在山顶了</h3> <p>8月25日 宝日陶勒盖沙山 晴</p><p>沙漠中车卡在沙脊上是常有的事,我们就又拉又推才把我们的北京吉普从山顶上推下来,有时还得拿锹挖沙子。行驶在沙漠里得靠娴熟的技术,汽车行驶在沙丘间,驾驶员拿出他的娴熟技能,借着下坡的冲力,猛力冲上沙丘,然后及时换档,轰油门。令人心惊的是,冲上坡时,根本不知道后面是什么,要到达沙脊上,才能知道前方有没有路,然后紧急判断。如果坡度太陡,就要及时倒回,要不沿着沙脊行驶,再伺机寻找合适的路。有几次,我们横着驶过巨大的沙丘斜面,下面是很深的沙谷,在斜坡上,人能明显感觉车轮在呲呲下滑。越往沙漠深处去,沙丘越高大,认路的难度也越大。</p><h3>相遇胡杨林</h3> <p>9月1日 居延海 晴</p><p>将近傍晚的时候,在金色的阳光下看见了苍翠的绿色,一片片的树林在远处出现,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沙漠英雄树胡杨。胡杨林是额济纳美丽的景致,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三大原始胡杨林之一。胡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生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朽”。当所有的生命都退却的时候,胡杨,还固守在这沙海王国,他们还悲壮地矗立在这里。在生与死的交界线上演绎生命,抗争在风和沙的前线,抗争在死亡的边缘,为远方,为风沙之外的人们,抵抗着大自然的酷烈。</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