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敖伦布拉格峡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8170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4 09:42:05 楼主

        以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额济纳胡杨林和敖伦布拉格峡谷等为主体自然景观的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沙漠地质公园。其中,巴丹吉林沙漠、胡杨林等景观已广为人知,而敖伦布拉格峡谷却藏在闺中人未识。本文作者数十年来一直考察研究这片土地,他和摄影师一起为我们揭开敖伦布拉格的面纱。 敖伦布拉格峡谷一般均由深红色的沙石层构成,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瑰丽无比。置身其间,峰回路转,一步一景,十步不同天,仿佛步入梦幻世界。<p>在我们驱车进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的行程中,自南向北地跨越了平原、高原,在戈壁和沙漠上踯躅前行,气温由南向北逐次递减,由酷热、闷热而清凉。我们目睹和体验了河套平原的壮阔,乌兰布和沙漠的奇幻,阿拉善草原的豪爽,阴山余脉的神秘。沙漠、沼湖、丘陵、戈壁滩、平原在我们的视野中一一展现,阿拉善边缘凝固的风、水音符——敖伦布拉格峡谷为我们吹奏了它暗藏于心底的乐章。</p><p>我们又一次地来到这块神奇的土地上。</p><p>尽管,敖伦布拉格在蒙语中意为“泉水多的地方”,但戈壁和沙漠却是四处蔓延,人们想象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早已疏离。万千溪流纵横、无垠草原铺陈的秀色,在弥漫的风尘中错失了敖伦布拉格。敖伦布拉格却以自己的方式,造就自己的体格。</p><p>敖伦布拉格,被我们铭记的同时,也深深地镌刻于世界地理的纪念碑上:2005年,阿拉善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额济纳胡杨林和敖伦布拉格峡谷等为主体的自然景观,由国土资源部批准为中国第一个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沙漠地质公园。</p><p>其中,敖伦布拉格所拥有的数十条精美绝伦的峡谷;蔓延于戈壁沙漠的稠密的旱生植物;星星点点的骆驼、牛羊、骏马;神奇的岩画和泉水;原始、苍茫、浑黄的景观,徐徐展开了一幅天外秘境。尽管如此,敖伦布拉格仍然保持了超乎寻常的静默,静默中,它的锋芒,收敛于每一个峭壁和断崖,匍匐于沙丘、泉水、草棵之下,仿佛轻轻的呼吸,就能触发它们。这大概就是敖伦布拉格的性格。</p> 这是阴山的余脉——狼山,正是因为狼山的隆起,不仅在它腹中形成了那一条条精美绝伦的峡谷,也促使黄河河道不断地向东移动。摄影/杨多润<h3>敖伦布拉格峡谷的前世今生——阴山与狼山</h3><p>是什么,造就了敖伦布拉格峡谷这样的地质奇迹?</p><p>在敖伦布拉格,抬头仰望或者低头沉思,都笼罩在狼山的阴影之中。狼山,阴山的余脉,如果把狼山比作一个巨大的身躯,那么,敖伦布拉格峡谷群则是它身躯上的一个个肢干。狼山在近百万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尽管它很缓慢,但分布在狼山上的条条峡谷仍在不断形成,峡谷形成的速度与地表流水的流量和流速有直接关系,这里季节性的强降水特征,加速了流水对峡谷的侵蚀下切,使其越来越深邃。</p><p>敖伦布拉格峡谷原本是黄河的岸边,约在距今10万年前,黄河依狼山而过,由于坐落于内蒙古高原的狼山在新近纪以来(大约800万年前)不断缓慢整体抬升,促使黄河河道不断向东移动,如今黄河主河道已远离狼山有几十公里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狼山的缓慢隆升,黄河离狼山的距离也就愈来愈远,河套平原的面积将不断加大,而敖伦布拉格峡谷将会以它更加柔美和深邃的面貌呈现在你面前。</p><p>难怪,在南北朝的民歌中,阴山下,是一处能够歌唱的草原。我们所目睹的敖伦布拉格才如此地充满了诱惑。</p><p>阴山山脉是我国境内一条东西向的重要山系。蒙语称“达兰喀喇”,意思是“七十个黑山头”。它源于河北省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山脉平均海拔高度为1500—2300米。地势险峻,高差大。南坡陡峻,北坡平缓,是黄河流域北部的天然界限,也是河套地区北部的重要屏障。远古时期,它是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自然地理中,它是河套平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p><p>那么,狼山,它是整个阴山体系中的哪一个黑山头呢?</p><p>狼山是阴山山系的最后一支余脉,犹如一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狼山是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带,沙漠戈壁与绿色田畴交相辉映,这是一个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难以见到的独特景象。内蒙古高原的阶梯上,狼山的胸怀里“环抱”了数十条大峡谷,每条峡谷的长度和宽度不等,名称各异,统称为敖伦布拉格峡谷。这其中,被当地人称“西部梦幻峡谷”的是这数十条峡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p> 敖伦布拉格峡谷群卫星遥感图<h3>敖伦布拉格峡谷——“雅丹”、“丹霞”难相宜</h3><p>敖伦布拉格峡谷面向东部的黄河,有一种焦灼的顾盼和翘首的等待。那些绿色的风和丰润的水远去了,把狼山和敖伦布拉格搁置于荒芜的前沿。</p><p>从地理上看,狼山还是分割东西部气候的分水岭,西部为内蒙古高原,干旱少雨,东部则是河套平原,年降水量要比西部大一倍之多。雨水多集中在夏天,为季节性降水。</p><p>沿着狼山东坡,峡谷是在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平行分布的。每条峡谷长约3—5公里,深度为20—30米,由于受到构造裂隙的控制,峡谷蜿蜒曲折,突兀嵯峨的岩石突然有了婀娜多姿的柔美。又因岩性物质成分颗粒的粗细及岩石固结程度的不同,更使得峡谷宽窄不等,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形成峡谷地层的年代至今仍没有确切的说法和认识,推测沉积物的成岩时代最早不会早于恐龙时代的侏罗和白垩纪。这些地层由于当时沉积时气候干旱并有规律的变化,流水对地层切割之后也就造成了今天赤壁丹霞的效果和景观。</p><p>当你在峡谷中行走,加上岩石成分的不同,每当夕阳西下或初升的太阳照耀在峡谷谷壁上,梦幻离奇,似乎此景只应天上有,人在此中如仙伴。在这样的峡谷,人的胸怀与巨大的山体同样广阔。只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在敖伦布拉格飞翔。</p><p>敖伦布拉格峡谷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峡谷群,在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的土地上熠熠生辉。峡谷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有人认为属“丹霞地貌”,有人认为是“雅丹地貌”,上述两种观点和认识都不能确切地说明大峡谷形成的原因。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在我国广东的丹霞山,它以顶部平坦、坡度陡峻、颜色赤红为特征,是地面流水侵蚀的的产物;而雅丹地貌是发育在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由于强烈的风力地质作用吹蚀出来的峡谷地貌景观。敖伦布拉格峡谷显然与上述两种地貌形态特征有明显的不同。敖伦布拉格峡谷是由于季节性流水在松软的岩石上逐渐刻蚀和冲刷形成的,峡谷顶部的岩石同时受风力作用的影响,尚有少量的蘑菇石、石龛等风蚀景观。</p> 峡谷上部风蚀而成的“石蘑菇”。<p>从空中俯瞰敖伦布拉格峡谷群,犹如巨龙沿狼山奔腾而下,直奔黄河与河套平原,更增加了峡谷壮观的气势。由此可见,敖伦布拉格峡谷群是大自然与地质营力的长期作用和岩石或地层中的流水侵蚀而形成的。根据测算,敖伦布拉格峡谷的形成时间是最近10万年的事情,10万年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是极其短暂的一瞬间,如果把地球形成以来46亿年的历史比作一年,那么,敖伦布拉格峡谷则相当于这一年的12月31日晚上的23点。</p> 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蚀等综合作用下,一条条峡谷,使敖伦布拉格这块土地展示了如画的风景:赤壁丹崖、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岩穴……巧夺天工、美妙神奇。<h3>生命的图腾——人根峰与母门洞</h3><p>敖伦布拉格峡谷不仅把自然的精妙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对人类不屈不挠的生存繁衍亦作了大胆的阐释。在峡谷的避风处,牧人称为“哈鲁乃”的山坡下,矗立着一个奇特的自然风景,这个酷似男性生殖器的地质遗迹,牧人将其称之为“人根峰”。</p> 在峡谷的避风处,有一处酷似男性生殖器的石柱——“人根峰”,这尊巨大的石柱巍然屹立,直指苍天,整体呈褐红色,最高处长着少许绿草?。<p>从山下到山坡,在通往“人根峰”的必经之路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堆。这不是简单的石头堆,而是祭祀祈福用的敖包,敖包在蒙语中就是“堆”的意思,藏语称“玛尼堆”。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没有指路的标志,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人们就垒石堆作为路标或界标,这就是敖包最初的来历。后来,敖包渐渐成为人们心灵的圣地。每个人走过来,丢下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就是一个心愿,人们虔诚的心常常匍匐于敖包之下,宏大的祭祀也由此展开。</p><p>祭敖包分为四种:血祭、火祭、酒祭、玉祭。由于血祭过于残忍,玉祭过于贵重已经不采用了。牧民把鲜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叫酒祭,蒙古族认为火是最洁净的,用火可以驱邪除恶,他们在敖包前燃烧一堆树枝或牛粪,各户人家走近火边,供上祭品,并把肉食、奶食象征性地投入火中,火烧得越旺越好,这叫火祭。</p><p>祭敖包是蒙古族最热闹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动,每年农历五月举行祭祀,当人们带着树枝和哈达,穿上新衣服,并把敖包装饰一新,有喇嘛诵经,人们进行三拜九叩的大礼,祈祷草原风调雨顺,牛羊肥壮,人畜平安,再绕敖包顺时针转三圈,把贡品摆上。也就是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人们就汇集到了“人根峰”下,目不转睛地仰视。</p><p>“人根峰”下的敖包,是蒙古族人爱护自然、崇拜生命的见证,生命的图腾,引导着生命的延续和强壮。 “人根峰”犹如一根擎天柱,在蓝天与白云的映衬下伟岸挺拔,我们对“人根峰”曾经做了认真的测量,高约28.5米,基部直径约8米,上部直径约4米。它的状貌简直与男性的生殖器官相差无几,站在远处用高倍望远镜观望,几条呈灰青色的血管隐现在肉红色中,“柱状海绵体”经络分明,若隐若现。</p><p>“人根峰”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细细分辨,它是一根红色砾岩石柱,岩层内部在复杂多次的构造运动过程中发育多组垂直节理,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岩块沿多组垂直节理发生崩塌作用,逐渐形成孤立的砾岩柱,后期逐渐圆化而形成现在的景观。</p><p>“人根峰”的形成条件主要是构造裂隙和风化剥蚀作用。沿着构造裂隙的方向往往是抗风化能力弱、容易遭受剥蚀的,这就让风力得以发挥作用。而多组垂直节理缝将岩体切割成了相互独立的块体,随着时间的积累,岩块被层层剥蚀,裂隙越来越宽,最终形成了孤立的石柱。</p><p>“人根峰”是顽强的,它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能够顽强地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人根峰”也是脆弱的,由于砂砾岩本身的成岩作用不强,容易风化,而且石柱所在山体的基岩也非常不稳定,石柱本身已经有5°-7°的倾斜,由于斜坡的地质作用复杂,流水、重力、滑坡等因素的影响,还可能随时发生倒塌。尽管“人根峰”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圣洁的、至高无上的,但它毕竟是自然的产物,随着岁月的积累,自然力使它形成,最后也会使它消失。</p><p>无独有偶,在“西部梦幻峡谷”中,还有一处胜迹——“母门洞”。“母门洞”酷似女性生殖器官,洞内常年湿润,洞内的岩石节理形象逼真,似乎是一个母亲张开骨盆,在等待一个崭新生命的出世。“人根峰”与“母门洞”一阳一阴,使敖伦布拉格这块神奇的土地,鼓荡着强烈的生命气息,真可谓“阳刚天下雄,阴柔世上美”。</p> 在峡谷里,还有一处酷似女性生殖器官的“母门洞”,洞内岩壁间有泉水渗漏,常年温润(摄影/天山)?。天地造物让人感到无比的神奇。<p>还有更神奇的,也是在“西部梦幻峡谷”中,有一块高约2米的红色砂砾岩上可清晰地看到既像图案又像文字的鲜明痕迹。对照蒙文阿拉善字样,才发现砂岩上的白色沙砾“血管”构成的字画栩栩如生,不多一画,不少一点,就是蒙文的“阿拉善”三个字符。是巧合,还是岁月的机缘,不得而知。它行云流水,潇洒飘逸书写,却让人们坚信:敖伦布拉格峡谷以及整个阿拉善,是时光留下的千古绝笔,是自然创造的壮丽画卷。</p><p>象形文字“阿拉善”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的分析是:由于砂岩中所含矿物成分的不同,加之经过长期的风蚀水蚀作用和矿物成分逐步发生氧化,那些渗透于岩石表面的暗红色,渐渐完成了蒙文“阿拉善”的线条。但是,牧人们的理解与科学知识无关,他们执拗地认为,这是自然神灵对阿拉善、对敖伦布拉格的护佑。</p> 在峡谷里,有一块红色岩石,看似普通,但其白色的沙纹竟然惊现出蒙文“阿拉善”字样,令人惊叹。摄影/天山<h3>敖伦布拉格——水的渴望</h3><p>在山脉的拱卫下,在戈壁和沙漠的包围中,敖伦布拉格,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孩,盼望着母亲的乳汁,即使在坚硬干燥的峡谷中,也有一滴滴山泉渗漏出来,弥漫的荒凉在这一滴滴山泉的映照下,一步步退却。</p><p>阿拉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000毫米以上。在该地区降雨量与蒸发量有如此大的反差,峡谷中为什么还有很多的泉水呢?这就得从地质上说起:组成狼山的岩石和地层主要为两类,山脊部分为太古代片麻状花岗岩,是一个隔水层。而在斜坡上分布的是白垩—新近纪的砾岩、粉砂岩。岩石中含有大量的孔隙,是良好的透水层。这些透水层犹如一块厚厚的巨大的海绵体,将大气降水和地面的流水吸附并储藏其中,因此,敖伦布拉格的每条峡谷中都有泉水出露。泉水清澈甘甜,是放牧人和羊群维持生命的根源。泉水澄清如玉,永不枯竭。</p> 敖伦布拉格峡谷两壁有风蚀作用形成的“风龛”。<p>无限的荒凉和干旱中,敖伦布拉格的泉水滋润了敖伦布拉格亘古的岁月,滋润了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牧民。在敖伦布拉格峡谷中,有一处闻名草原的“神水洞”,人称“阿日仙”,这是一个由水流冲刷和风蚀形成的岩洞,高约3米,宽约两米左右。洞口向阳避风,成拱形的洞顶中心有一形似漏斗的水口,神水就像银线一样经久不息地流淌着。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在其周围几平方公里找不到任何地表水,唯独此处泉水清醇、甘洌。</p><p>牧人们编织了“神水洞”的传说,口口相传:大意是很久以前,此地缺水,一位在西藏传教的喇嘛,路过此地歇脚后,留下一峰儿驼(公驼),后来,这只骆驼带领当地所有的骆驼用舌头将此处的石壁舔了九十九天,形成了这个数米深的洞穴。当我们走进“神水洞”,泉水的“滴答”之声清晰可闻,洞内岩壁,挂满了哈达,塞满了纸币和食物。听说此水可治病,每年都有人千里迢迢前来祭拜饮用。</p> 组成峡谷的岩石和地层中含有大量的孔隙,这些透水层将大气降水和地面的流水吸附并储藏其中,在峡谷中形成了常年不竭的“泉水”。<p>与水有关的故事比比皆是,与骆驼有关的故事也是不胜枚举。</p><p>阿拉善地区有“中国驼乡”之称,是我国双峰驼的主要分布区,阿拉善驼分为沙漠型驼和戈壁型驼两种。驼毛年产量占畜种全国总产量的1/2以上,美称王府驼毛。在敖伦布拉格,不仅双峰驼的数量众多,还有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骆驼文化与传说。</p><p>它们是荒漠中勇武的战士,敖伦布拉格峡谷的崖壁,有它们不朽的形象。敖伦布拉格峡谷中的山崖上有一块巨石凹凸的部分,酷似一峰骆驼昂首奋蹄前进,远远看去,它只有手指头大小,但越看越像,仿佛马上就要从崖壁上走下来一样。牧人说,这峰骆驼是敖伦布拉格气候的晴雨表,随着大漠气候的变幻有所不同,冬季骆驼体壮,毛色丰满;夏季体瘦,绒毛褪尽。如果骆驼通体颜色深黑,那就是要下雨了。其实,这是因为冬夏气候变化,岩体水分含量随之增减,形成颜色变异,造成视觉的错觉。</p> 阿拉善地区自古以来有“驼乡”之称,是我国双峰驼的主要分布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阿拉善骆驼文化。在敖伦布拉格,骆驼为数不少。大部分的牧民家都有骆驼,骆驼不仅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还和当地的动植物构成了一个良性的生物链。摄影/天山<p>如果当地牧民谁家的骆驼没有生育能力,便会牵到儿驼庙下祭拜。山崖上有一座小房子,名曰儿驼庙。在文革时期,遭到红卫兵破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全面修复,有一位85岁高龄的喇嘛来到儿驼庙做主持,后来圆寂,深受当地群众的敬仰。</p><p>在敖伦布拉格,人们珍视那一点一滴的泉水,更珍视那些保护和涵养泉水的植物,被当地牧人亲切地称为“观音柳”和“菩萨柳”的红柳就是其中的一种。</p><p>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常见的一种植物,沙丘下的红柳根扎得很深,最深最长有30多米,春天红柳会发出鹅黄的嫩芽,接着会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p><p>在敖伦布拉格镇察干德日斯村,也就是敖伦布拉格峡谷东面黄河的古河道上,生长着上万亩的梭梭林。梭梭是典型的沙生和超旱生植物,生长慢、树龄长。10年以内的幼树,树身瘦高;10年至20年的中年树,枝叶下垂,呈圆球形;25年左右的成年树,树冠稀疏,逐渐枯萎;30年以上的老树,开始衰亡。梭梭的寿命,一般可达五六十年甚至100年,是荒漠植物中的“寿星”。</p> 梭梭具有冬眠和夏眠的特性,喜光,抗旱力极强,根系发达,根部又是重要药材肉苁蓉的寄主?。<p>在荒芜的戈壁上,梭梭的身影,点缀着荒芜中的生命。有的正值生长期,嫩绿的叶片显示生命的活力;有的竖立棕褐色的枝条,傲然面对酷暑的骄阳;更有的主干粗大,早已枯死,久经风吹日晒,树枝煞白,如同风化的骨头。梭梭对于生命的珍惜,可以说是争分夺秒。一棵梭梭,春回大地之时,它充分吸收融化的雪水,迅速发芽、生长、开花;夏日炎炎之际,开始休眠,最大限度地储存养料、水分;秋天来临之后,不断发育子房,留下生命的种子;到了寒风凛冽的冬季,则进入漫长的冬眠。周而复始,与严酷的生存环境相抗争,在广阔的荒漠地带,筑起了绿色的屏障。“梭梭滩上望亭亭,铁干铜柯一片青”,纪晓岚的诗句,也许最能表达我们对梭梭的敬意。梭梭植株较高大,一般可长到3—6米,最高的可达10米;树干通常较稠密,多呈半球状或近椭圆形。郁闭度较高的梭梭群落往往貌似森林景观,所以人们常常将成片分布的梭梭植被称为“梭梭林”。</p> 在离峡谷不远的黄河古河道上,有一片万亩梭梭林。<p>生活在梭梭林中的巴根老人,放养着几十匹骆驼,骆驼觅食梭梭枝上细小的叶片,抑制了梭梭水分的上扬,促使梭梭的根部和枝干发育,而骆驼的粪便又滋养了梭梭。同时,骆驼穿行于梭梭林,踩塌无数的鼠洞,使啃食梭梭林根部的老鼠四散而逃,一些惊慌的老鼠甚至被骆驼踩死。在这里,骆驼、梭梭林,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物链。巴根老人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充满了热情。他说,梭梭林是敖伦布拉格的衣服,没有了衣服的敖伦布拉格是丑陋的。</p><p>在敖伦布拉格的荒野上,红柳、梭梭相间生长,“潜水旱生”的白刺,匍匐于地,呈灰白色,高30—50厘米。寄生于梭梭根下的苁蓉、白刺根下的锁阳,更是敖伦布拉格的珍宝。锁阳为肉质寄生草木,高一般在10—100厘米,茎圆柱状,暗红色,无叶绿素。锁阳肉质茎可食用,是一种补益中药和强体上品。苁蓉,学名又被称作“肉苁蓉”,多年生寄生草本,主要寄生在梭梭根部,高10—45厘米,全株无叶绿素。阿拉善是肉苁蓉的主要产地。中医学上以茎入药,性微温,味甘,具有“补肾壮阳、补益精血”的作用,被冠以“沙漠人参”的美称。</p> 梭梭的嫩枝是骆驼赖以生存的食物,另外,梭梭还可用来防风固沙,是一道阻挡沙漠的绿色屏障。在敖伦布拉格的荒野上,除了梭梭,还可以看到许多植物,其中有白刺,锁阳便是寄生于白刺根下的肉质寄生草木。<p>还有成片的芦苇、苦豆、冬青在敖伦布拉格的戈壁、沙漠、盐碱地上生长着。渠道、沟壑和水洼间,苦豆子的生命力最旺盛,苦豆子是多年生草木根茎地下芽植物,为豆科槐属植物。其地上部分春天长出、开花、结籽,冬天枯死。苦豆子是一种耐盐植物,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密密麻麻的苦豆子。除用种子繁殖外,当年生枝条冬季枯死,翌年在根茎各节由地下芽发生数条新根,经多年繁殖后,可大面积或连片丛生。现在,野生的苦豆子成了敖伦布拉格人发财致富的好帮手,一斤苦豆子能卖两元多。</p><p>在我们看来,它们所盛开的最美丽的花朵,就应该是乌兰素海湖了。每年夏天,湖清水深,碧波荡漾,蒲苇丰茂,鸟飞鱼跃。我们驻足乌兰素海湖边,清风徐来,水雾缥缈,如果此刻展开一场马头琴的合奏,那悠长而奔放的曲调,一定会把这一湖碧绿的水洒向敖伦布拉格荒芜的戈壁沙漠,使那里成为绿色的草原。一阵野鸭子的叫声,把我们从沉思中唤了回来,不是身临其境,谁能想到,这会是敖伦布拉格呢!</p> 这是敖伦布拉格的乌兰素海湖,水域面积11000多亩,系河道变迁形成的牛轭湖,属天然淡水湖泊。湖面宽广,湖水幽深,放眼望去视野开阔。每年夏天,湖清水深,碧波荡漾,蒲苇丰茂,鸟飞鱼跃,水天一色,清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h3>先民的身影——阴山岩画</h3><p>对于敖伦布拉格,先民的生活印记,已经被风沙抹平。而在山谷峭壁,它们深情的目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片土地的注视。敖伦布拉格也因为那些生动目光的注视,而被当代和世界所注视。</p> 敖伦布拉格境内的狼山是阴山的余脉,阴山不仅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地带,在它的峡谷峭壁上,古代先民们为我们留下了他们求生存、求发展的丰富历史画卷——岩画。阴山岩画的题材广泛,有动物、人物、神灵、器物及狩猎、放牧、征战、舞蹈、祭祀等 。摄影/天山<p>在敖伦布拉格峡谷,当我们发现那些清晰的面容,在高高的岩壁上陡峭地生活,他们忘情的舞蹈,紧张的狩猎,一下子把我们拉进了时空隧道,我们也仿佛一瞬间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这就是岩画的感染力,我们不由自主地被那种强烈的原始氛围所笼罩。</p><p>在我们由当地牧人带领着,走到“西部梦幻峡谷”上面时,他说,就在2008年底,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岩画,总计近300幅左右,当我们一步步走近它的时候,那些崖壁上浅摩的形象,迅速复活了:羚羊似乎在安静地吃草;骑射者紧张地盯着猎物;在一块较大的岩面上,有一幅完整骏马奔驰图,几匹马前蹄奋起,鬃毛临风,扑面而来的冲击力,使人躲闪不及</p> 敖伦布拉格峡谷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叫“西部梦幻峡谷”,蒙语“布勒格斯太”,意为有柳树的地方。峡谷全长5公里,行至峡谷深处,最窄处不过一两米左右,置身其中,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收缩成了一带逶迤细线,恰似一条丝带飘荡在峡谷上空,因此被人们称之为“梦幻一线天” 。摄影/天山<p>……这些朴拙的图画,把我们拽入了敖伦布拉格远古的岁月。</p><p>然而,这仅仅是阴山岩画的一小部分。 </p><p>在古代,狼山一带生活着匈奴、鲜卑、乌桓、敕勒、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狼山上,分布有数以万计的岩画,考古学上把这些岩画统称为“阴山岩画”,岩画是这些游牧民族敲凿、磨刻在岩石上的各种图画,具有非常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p><p>阴山岩画是在公元5世纪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发现的。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载。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问津。直到上世纪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阿拉善、巴彦淖尔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p><p>阴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刻于坚硬的基岩面上,题材和分布地点有一定的规律性:野生动物图像大多出现在山巅岩石上;狩猎场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顶;神灵头像和天体星象几乎全部磨刻在山沟的垂直立壁或沟边坡岸的巨石上,这些规律与作画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无关系。</p> 敖伦布拉格峡谷上的岩画,仅仅是阴山岩画的冰山一角 。<p>阴山岩画的艺术特色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岩画多以写实为基础,记录了人类童年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题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再现作者亲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在构思、技巧和表现力诸多方面,均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超凡的想象力、朴实健康的美学观和惊人的艺术才华。</p><p>阴山岩画并不是对自然原封不动的照搬,作者往往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画面形象给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现对象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又不失本质的特点,因而作品非常生动、形象。许多运动物动感强烈,或引颈长嘶,或回首短鸣,或慢步缓行,或四蹄腾跃;有的彼此含怒欲斗,有的相互亲昵。作者为了强调某一事物,运用夸张、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斗争的场面,往往在构图和比例上突出胜利者的形象,也证实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实社会,因此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p><p>敖伦布拉格,我们从平原的青纱帐走向你,我们追逐着你的海拔扬起的高度,在一条条深邃的峡谷,抚摩阿拉善边缘那些凝固的风和水,我们想象,它是鲜活的,一定是鲜活的。</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