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随着绳索的延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7436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3 17:32:50 楼主

        作为天然的“喀斯特漏斗”形态,竖井被探险者称作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完全开发的领域,原因就是它不像雪山那样明明白白地矗立在那里,探险者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一探究竟。近年,就在重庆及其周边地区,一批年轻的探险队员正执著地进行着竖井探险活动,国外的探险队也默默地竞争着,甚至常年驻扎在这里,竖井的深度不断被刷新。究竟是什么魅力吸引了这些探险家,让他们如此痴迷?最深的竖井究竟有多深?让我们跟随探险队员一同去感受探洞的艰辛与乐趣,去聆听井下的故事,领略洞中的奇观。 相比于广西、云南的喀斯特,重庆的喀斯特景观似乎没有那么响亮的名气。但是这里的喀斯特突破了我们所熟知的喀斯特峰林、峰丛等“传统”景观,更多是表现在纵深数百米的竖井、天坑、地缝等负地貌上,它们隐匿于深山和茂密的树木之中,往往难以到达,不能作为旅游地进行开发,甚至很多还不为人类所触及,是公众陌生的事物。可能正是这样的原因,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探索它们的行列。图中展示的是Fenix重庆探险队最近一次探索重庆万丈坑的情景。<p>我伸出右手,艰难地把绳索绕过下降器打上硬锁,以使它不能继续向下滑动。然后便悬吊在距离地面500多米的洞穴深处喘粗气。</p><p>刚才一块落石从我头顶呼啸而下,虽然闪避及时,左臂还是不走运地被一块坠落的石块砸中,痛楚渐渐蔓延及整个身体,安全带也紧紧勒着大腿让肢体变得麻痹……此时,离我最近的队友悬吊在距离50米以外的地方,这一切使我觉得自己的渺小和脆弱。但是我必须忘记身体的痛楚尽快下降到下一个平台,以躲避下坠的石块再次袭击。竖井平台是从坑口落下的巨石和坑里岩石分裂后堵塞形成的,流水在重力作用下,渐渐向下侵蚀扩张洞道。所以平台边有时候又湿又滑,稍有不慎就可能滑落到万丈深渊。</p><p>这是我3年内第四次在万丈坑探洞的情形。这些年,我跟随探险队走遍重庆、湖北、广西、贵州,探寻那些藏匿于深山和树丛中的溶洞。位于西南地区的重庆及其以东地区,由于地下发育了巨厚的石灰岩,并且地壳间隙性抬升频繁,因而发育了众多的竖井,中国目前最深的两个竖井都出自这里。而其他地区的竖井,无论是规模还是发育密度都远逊于这个区域。</p> 竖井探险是一个团队活动,需要探险队员间的默契配合。图中几名队员正沿着绳索依次进入,他们身体下方的黄色袋子中装着还没有打开的绳子以及其他必需的工具。在下降过程中,他们要始终警惕上面的落石,同时选择比较粗糙的岩壁作为身体接触点,洞内温度的变化也是他们需要不断适应的因素。这里仍然能够看到洞口的亮光,然而当深入到井内,就只剩探险队员头顶探照灯的微弱光源了。 <h3>历时三年的探索,中国第二深的竖井浮出水面</h3><p>万丈坑,孕育在重庆涪陵石夹沟的大山里。从2007年12月我和队友杨志小心翼翼地进入到仅150米深的地方起,这个竖井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我们对它深度的揣测。2007年12月14日,第二次探测深度为320米;2008年3月27日,第三次探测深度为654米;直到2009年2月28日,第四次探测深度达到841米,跻身中国竖井深度第二位。</p><p>万丈坑是一个状况极其复杂的竖井,传说是当年土匪杀人抛尸的地方,根据当地公安讲述,也的确在此发生过多起命案。因为它在雨季的水量极大,所有的尸骸都被冲得了无痕迹。看来“万葬坑”的名号也是有来头的,这对于我这个全队唯一的女队员来说,更是充满了挑战。</p> 竖井探险是一个既依赖于科学技术,同时又可以服务科学的活动。每一次的行动都包含了地质、水文、生物和洞穴沉积物等资料的收集工作,测量工具则是激光测距仪、倾角仪、方位仪等精密仪器,后期还需要用相关的洞穴成图软件制作成图,绘制出洞穴剖面图。一个探洞者的成绩更是需要通过洞穴的深度、长度及其复杂程度来肯定的。这一系列的工作,才让探洞活动变得完整。<p>2009年2月28日,带着多次的经验和积累,我们再次做好了一切准备,开始了习以为常却又不同寻常的冒险之旅。连续三年的探索,我们终要探明这个竖井究竟有多深。</p><p>从坑口到我们第二次探测到达的平台有320米的距离,被我们当成了一号营地。从一号营地往下是一个接一个的竖洞,洞口都比较窄,这时候装绳索的大包难以通过,成为我们行进过程中不小的麻烦,每一次都要一米一米地传递再整理好,这样重复而单调的工作很容易使人疲劳。</p><p>进入竖井的深部,地下流水是始终伴随的。并且当流水进入缩小的洞道时,就变得更加汹涌,冲刷岩壁的声音在原本安静的洞中如同洪水般咆哮……</p><p>在洞道狭小洞壁磨擦力大的地方,我们常常不使用保护绳,男队员通常用身体支撑住四周的洞壁,然后慢慢地下攀。我最矮,四肢比他们短,够不着四周的岩壁。这种时候,则是男队员先下去,在平台处张开双手撑住四周的洞壁,为我挡着紧接的下一个坑口,以防我意外地掉下去。在一些地方,石壁上由于不停地渗水而变得异常湿滑。在距离洞口530米的第三个营地下方,我们的一名男队员就因为扳掉一块石头,不慎摔落,所幸被底部的大岩石接住,有惊无险。</p><p>探洞的另外一个危险来自于失温。由于洞中阴暗潮湿,湿衣服会带走身体的热量。在失温状态下攀登和器械操作将会十分危险,而且体力消耗加倍增大,不能完成自身的负重和测量等任务。而这个时候,离底部到底有多远,谁也不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p><p>这次行动的最后一段,竖井的空间逐渐变小,横向的洞穴也只能匍匐前进,清灵的流水在洞中的沙石地面流淌,由于没有携带足够的挖掘工具,我们只好就此停止了绳索的延伸。</p><p>至此,经过连续3年的不懈努力,万丈坑终于以841米的深度刷新了我们的探洞纪录。同时也成为中国第二位的垂直洞穴。</p> 竖井探险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国际上通用的“SRT”(即单绳技术),利用一根绳索自如地在竖井里实现上升下降的过程。尽管这种绳子结实到足以吊起一辆汽车,然而不正确的操作还是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身后漆黑的万丈深渊就足以起到警戒的作用(摄影/杨志)。 并不是所有的竖井都有一个十分规整的大洞口,有些甚至小到只能容一个人勉强进入,这些洞口被周边茂密的植被和巨大石块所遮掩,常常难以被发现。下图即为重庆长寿鬼洞的洞口,一名探险队员正小心翼翼地进入。尽管这个洞口很小,但是当沿绳索下降到其中,就会发现洞内惊人的开阔,各种洞穴景观更是一应俱全(摄影/李颖乐)。<h3>10平方公里108个竖井,堪称国内最大的竖井群</h3><p>对万丈坑的探测,我们进行到第四次才达到841米。这个深度是中国人保持的最深探测纪录,在我国目前已探得的竖井深度中位列第二。而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深的竖井是汽坑洞,它的洞口长2.5米、宽1.2米,以1026米的深度位列全国竖井之首。</p><p><!--[if gte mso 9]><xml><w:WordDocument><w:BrowserLevel>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w:BrowserLevel><wisplayHorizontalDrawingGridEvery>0</wisplayHorizontalDrawingGridEvery><wisplayVerticalDrawingGridEvery>2</wisplayVerticalDrawingGridEvery><wocumentKind>DocumentNotSpecified</wocumentKind><wrawingGridVerticalSpacing>7.8</wrawingGridVerticalSpacing><w:View>Normal</w:View><w:Compatibility><wontGrowAutofit/><w:UseFELayout/></w:Compatibility><w:Zoom>0</w:Zoom></w:WordDocument></xml><![endif]-->汽坑洞的深度原本只有920米,后来经过英国红玫瑰探险队探明,它与附近另一个竖井在深度300米左右的一个台阶处会合成了一个洞,由于这个被称为冒气洞的洞口更高,从而使总体高度增加了200多米。当然这个深度与世界最深的喀斯特竖井——2197米的格鲁吉亚沃隆亚洞穴还有很大差距。</p><p>除了这个已知的最深的竖井外,更让人惊奇的是在汽坑洞周围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然还分布有108个竖井,我无法确切地掌握整个西南喀斯特地区还有多少这样的竖井,但是从这个10平方公里分布的竖井数量来看,应该是国内最大规模的竖井群了。</p><p>事实上,每一个竖井又不单单是一个垂直的毫无分支的洞穴,而是由很多大大小小的支洞组成的,构成一个洞穴系统。目前中国最长的洞穴系统也只有100多公里,处于亚洲第二的位置,与600多公里的世界最长洞穴美国猛犸洞也相距甚远。这个猛犸洞原本只有240多公里,但就在几年前,一位法国的洞穴专家通过分析判断它可能与相邻的一个洞相通,于是就有好奇的探险队决定探个究竟,他们从一个洞进入,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并完成一次至关重要的潜水过程,终于从另一个洞中出来了。而这另一个洞穴就是300多公里长的弗林特岭洞穴。两洞合并,再加上其他支洞,构成一个更加庞大的洞穴系统。</p><p>我们不能确定,重庆是否也有这样的竖井在地下同样地血脉相连,组成更加复杂的洞穴系统,因为与西方相比,我们的探险活动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在人类无所不至的今天,地下洞穴这些神秘的地带算不算是最珍贵的处女地呢?</p> 这是美国探险队在重庆境内探索竖井的情景,透过他们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竖井中的险峻和壮美的溶洞景观。上图中巨大的“石笋”矗立洞中,环形的竖直洞穴笼罩其上,如同一个巨大的岩石旋涡,水流漫长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在这里显露出强大的力量。为了能够拍到完整的画面,摄影师不得不退到数十米外的洞穴深处。 上图中探险队员正沿着笔直的井壁完成下降,这里是一个垂直通道,深邃的井道被黑暗环绕,通过探险队明亮的探照灯,湿滑泥泞的岩壁以及石灰岩的纹层清晰可见。探险队员身上的泥土告诉我们,这里已经是竖井深部。<br>摄影/Robbie Shone/Carters 上图清灵的水池中金黄色的颗粒物显得无比诱人,极易让人想到“玉盘珍馐”,这其实就是穴珠,由方解石包裹,是在水体不断受到扰动的情况下形成的。下图为探险队队员正在观察和拍摄洞穴沉积物。 溶洞中千姿百态的沉积物是对探索者的馈赠,除了石钟乳、鹅管等,还有一些更加奇特的景观。 例如图中形如蛋黄一般的沉积物,看似表面如黏稠的鸡蛋黄,实则坚硬光滑。它之所以呈现黄色是由于较多铁元素的沉积,其周边则是白色的钙质沉积。<h3>国外探险队为何钟情重庆竖井</h3><p>2013年10月4日,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发布了一条题为《重庆发现巨大洞穴,内部万象缤纷如小世界》的新闻,报道了去年美国一支15人的探险队在我国重庆市发现了一个新洞穴,并感叹“岩洞是如此地巨大以至于它内部能够生成一套完整的气候系统”。尽管这个位于重庆武隆的竖井早已为当地人所熟知,但对公众而言仍然充满了神秘色彩。</p><p>其实这并非外国探险队首次到重庆来探洞,我国排名靠前的大部分竖井都是由国外探险队或以他们为主力探出的。英国红玫瑰探险队的队员探过汽坑洞后说到,在整个攀爬过程中,他们几乎没有人敢向下探望,因为如果有人向下看,整个洞穴的深度足以使人晕眩。</p><p>循着当年红玫瑰的脚步,我们也在2004年的8月进入了汽坑洞。雨季里,洞的水流量非常大,在洞口就能听到洞里哗哗的流水声。所以我们一直顶着水下降,这给探测带来很大困难。水流对洞穴里岩石的侵蚀非常强烈,竖井内地形如刀削斧切般的险峻,基本找不到可供休息的平台和干爽的地方。</p><p>红玫瑰探测此洞留下的锚点,我们在整个下降途中都清晰可见。他们在洞内生活的痕迹却丝毫未留下,更没有任何一丁点儿的垃圾。可他们带了那么多东西进洞,还包括有几张毛主席的画像。</p><p>汽坑洞里有巨大的暗河、高达120米的瀑布和深潭。当年红玫瑰探险队为了不让探洞服上的淤泥污染水源,必须涉水潭时,所有队员都会脱光衣服。</p><p>在我们止步于汽坑洞300米左右深处是一个长约7米的狭长水平洞道,很特别的是洞口有一块大型条石,这块高约一米的条石刚好与洞口的大小相当,就像一个打开的石门靠在一边。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条石断裂面有电锯的痕迹,当时的情形顿时在脑海中清晰起来——他们判断出这里曾有流水长期冲蚀才形成现在的通道形态。可这么大的水流从哪儿流走消失的呢?必定是有向下的消水通道,这个洞并没有到此结束,继续向下的洞口一定被某块崩塌的岩石封住了。于是当他们再次返回这里时携带了一把电锯,将这块横卧在洞口的条石锯开。“地狱之门”豁然在他们眼前出现,汹涌的水流撞击在岩石上传来隆隆的巨响。</p><p>这对探洞者来说是个多么大的惊喜,哪怕是对这样的结果有足够的心理预期。在锯开条石的这个洞口下方20米处,就是汽坑洞与冒气洞合二为一的地方了,如果当初没有他们的坚持,中国第一深的汽坑洞就如同未经雕琢的金刚石一样毫无光彩了。</p><p>对于我们这些亲临现场的国内探洞人来说,更是获益匪浅。所以探险的精神是开放的,并不只限于地下的探险,还有在科学领域的大胆推测与判断。</p><p>邓肯(Duncan)是英国红玫瑰洞穴探险队的队长,当问起他为什么在重庆探洞11年之久的原因时,他说:“最初我们是带着科考的任务而来,但是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重庆有那么多非常美丽和神奇的洞穴……我在这里最高兴的事情和最大的成果就是帮助武隆成功申报了世界自然遗产。我想在这里继续探洞工作,想知道这里的洞穴系统到底有多深多长,也许亚洲最长、最深的洞穴就在重庆……”</p> 石灰岩的垂直裂隙为竖井的形成提供了先天条件,而流水的常年侵蚀和溶蚀让它更加深邃和宽大。尽管竖井系统往往非常复杂,但是也有一些阶段是探洞者可以利用一根绳子直接下降到深部的,这种情况被称为“一绳到底”。当人深入到地下数百米仍然能看到洞口的天空,也算是竖井探险中一个神奇的经历了。图中为探险队员在万丈坑中使用一根绳子实现上升,几名队员相互配合和呼应着……一次探索告一段落,但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在布满苔藓的石灰岩壁上,这些着装鲜艳的探险队员会继续谱写属于他们的勇敢者的乐章。<br>摄影/李颖乐<h3>一个需要科学做支撑的危险游戏</h3><p>在危险的地方暴露得越久,意味着生命受到的威胁就越大。沿着竖井壁下降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和地形、绳索布置的限制,需要使用多种上升器和下降器进行繁琐的切换,危险就隐藏在切换操作中,任何不规范的操作都可能让自己葬送深渊。平时为了安全,通常都是一段绳子只让一名队员上升,等他过锚点后其他人才能跟着上,所以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绳索使用的技术而耽误了太多时间,就有可能招致危险。我们的很多次事故都是与队员的行动迟缓有关。</p><p>没有科学测量的探洞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它需要技术的支撑,同时也服务科学。每一次探洞过程,也包含了洞穴的各项数据的测量,包括水文、洞穴生物、洞道走向、洞穴沉积物等资料的收集。</p><p>世界上第一批职业洞穴学家,法国人诺伯特·卡斯特里特曾说:“我随时都在准备着投身于这个充满诱惑和男性化的游戏中去,想象着那置身于冰冷岩石中的一幕幕……那种从容不迫地去拥抱地层之下的黑暗,去亲身体会其中难以预料和惊险刺激的感觉,我想应该算是一种享受吧!”</p><p>探洞永远是一项恐惧和不舍交织的危险游戏,也因为它的存在,才让更多的地下秘境展现在世人面前。</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