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艺光影

标题: 碉楼、三星堆、黄山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国国家公园    时间: 2015-5-13 16:54
标题: 碉楼、三星堆、黄山

        <p> “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我们的栏目“国家地理推介之旅”提倡的就是发现。发现并非一定去人迹罕至的地方,有时,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一经“高人”点拨,就变得光彩奕奕,充满“发现”之美。譬如我们曾经报道的“泰顺廊桥”。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这里的“发现”是指对其蕴含的自然、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发掘。浙江泰顺地处东南,人文鼎盛,媒体众多,但那里的溪流山涧上的二百多座有如《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一样的廊桥,虽极具文化和审美价值,却鲜有媒体挖掘。经我们“国家地理推介之旅”栏目浓墨重彩的报道后,引来了大批媒体和摄影爱好者蜂涌而至,有的电视台还开始制作“廊桥之旅”的电视片。可见“发现”的力量。</p><p> 这期我们的“发现”是开平的碉楼。上千座的碉楼高高耸立在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但是如同“廊桥”一样,我们也没有见到对“碉楼”的有力度的发掘。碉楼是美的。这不仅仅是指碉楼大多具有从西方引进的建筑风格美,如:各种西式的立柱、拱券、柱廊、穹窿等等,也不仅仅是碉楼为中国乡村带来了起伏优美的天际轮廓线,这些美仅仅是形式,而碉楼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为碉楼所意味的是一段历史,是一段华侨背井离乡去海外闯世界的历史。这里面记录了淘金者的梦想,衣锦还乡的张扬……还有对故乡始弃而终归的眷恋。当然碉楼更是历史的活注释,有实证的史料价值。</p><p> “三星堆考古”是这期杂志的重头文章。“三星堆”的价值首先是它把长江文明推到了前台,对过去唯黄河独尊的中华文明史进行了一次校正,充分证明了中华早期文明是两条大河的交响曲,而非黄河的独奏。“三星堆”的魅力在于:除了它的规模之大、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之多令人赞叹外,还因为它是那么扑朔迷离,神秘莫测。这里没有发现任何文字,可一个没有文字的文明怎能达到如此高度?专家们对诸如:“三星堆曾经是世界的朝圣中心”等大胆离奇的推测进行了一致的否定。但必须承认“三星堆”文明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想象力。中国是一个古文明大国,古代遗迹和考古发现众多。从元谋、蓝田、良渚、龙山……一直到殷墟、兵马俑等等,但是中国的考古发现一直缺乏令现代人百思不解的神秘之物,譬如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巨石阵、复活节岛的巨人、秘鲁的马丘比丘等等。今天,“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使中国的古代遗迹增添了一处疑云重重的所在。它是祖先留给后代的谜语,完全有资格称为中国的“金字塔”或“马丘比丘”。</p><p> 对于人类的文明史甚至人类的起源,许多研究者的思路是一种线性的思维,他们热衷于寻找一个源头,然后沿着这个源头画出一条发展和迁移的路线,譬如关于人类的起源,就有亚洲说、非洲说等,目前是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一说找到了诸多的证据,但是从石器文明起,我们看到的都是各种文明遍地开花,而且在互相隔绝的环境中竟惊人地演绎出旧石器、新石器、青铜、铁器这样步调一致的文明阶段来,似乎冥冥中有人指挥一般。云南澄江化石群证明了动物的各大门类是“嘭”地一下齐刷刷地出现。为什么我们人类就一定是从遥远的非洲迁徙而来呢?看到三千多年前的“三星堆”中的黄金面具和金手杖竟与埃及金字塔中法老的面具和手杖如此相似,这不能不让人备感人类早期文明的神秘。</p><p> 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栏目中,我们报道的是黄山,黄山不是一个新题目,但是只要换一个角度看,黄山就是一个新黄山。我们介绍了李四光的“黄山有第四纪冰川”一说及其争论,并介绍了关于冰川塑造地貌的背景知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大地学教授谢凝高先生关于黄山的数幅素描。同样是黄山的峰峦,摄影家关注的是黄山在光与影的交织下瞬间变化的美,而谢凝高的画,虽然美如艺术,但关注的却是花岗岩在内外两种力量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形态。正是花岗岩种种不同的形态构成了黄山的美。</p><p> 尽管可从不同的角度看黄山,但我们还是希望把各种视角提供给读者。尤其是希望找到新视角,即所谓的“用第三只眼睛看”。</p><p> 但愿我们的图文都有一种“第三只眼睛看”的魅力。</p>        




欢迎光临 国艺光影 (http://xn--fiqy2f19f1ba863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