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评论 0 收藏 0 分享 此文

须弥山石窟:丝绸之路上的珍贵文化遗存

2019-11-21 00:39| 发布者: 中国国家公园网| 查看: 3430| 评论: 0 |原作者: 董玲

放大 缩小



须弥山石窟风景名胜区201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 董玲摄


宁夏须弥山石窟,位于固原城西北55公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1982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入宁夏自治区风景名胜区;2007年被命名为3A级旅游景区并列入中亚五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入选国务院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1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5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美丽的丹霞地貌映衬漫山遍野的须弥松涛像一幅重彩的中国画 董玲 摄


“须弥”一词原是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据佛教观念,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为佛教的宇宙观。须弥的意思是“妙高”、“妙光”、“善积”等,因此须弥山有时又译为“妙高山”。

 须弥山石窟 董玲 摄


这一带的石窟始凿于北魏,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经西魏、北周、隋、唐等历代不断添凿,以及后来的修葺,形成如今的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窟、黑石沟等八个风景区,共有造像三百五十余尊,以及壁画、题记、石碑等多处,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价值可与云冈、龙门等大型石窟相媲美,是研究北魏以来我国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它的修建与存在也是固原古代社会繁荣发达的象征,是丝绸之路上的珍贵文化遗存。

须弥山石窟 董玲 摄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造像中,单体佛像规模最大的要数唐代所建的第五窟。窟中有高达20.6米的大佛坐像雕刻,神态安然,气宇轩昂,肃穆庄严。第51窟开凿于北周,素称“须弥之光”。石窟开凿在一座小山包上,将山包整个凿空,辟出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四个部分,是须弥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窟。

沟壑嶙峋、跌宕起伏的山丘谷地  董玲 摄


窟中7尊6米多高的佛像姿态优美,雕作手法纯熟,代表了北周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


弥勒大佛  董玲 摄


须弥山石窟既有历史厚重的人文资源,也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融石窟、佛像、寺院、古树、奇石于一体,资源类型丰富,景点数量众多,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完整性特征。

唐代第五窟的大佛坐像20.6米  董玲 摄


站在须弥山上,宁南地区自然风光的雄伟与神奇尽收眼底:美丽的丹霞地貌映衬漫山遍野的须弥松涛像一幅重彩的中国画,令人感叹大自然的妙笔神韵;耳听溪流潺潺、钟声悠远,令人顿生无限思古怀远之情。

相国寺(第51窟)  董玲 摄


这一带关山对峙,峡口逼仄,深沟险壑,奇峰高耸。古时,山下的寺口子河被称为石门水,水上曾设石门关,成为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原汉王朝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争战与修好的重要关防。

第51窟内七尊6米高的北周坐佛,姿态优美,面容安详,以其雕刻之精美,规模之宏大,被国内文物专家誉为“须弥之光”  董玲 摄


第51窟由主室、前室和左右配室组成(现属相国寺正殿),是须弥山形制独特、规模最大的石窟之一  董玲 摄


如今,关址虽已荡然无存,但分布在八座山崖上的石窟,仍然焕发着艺术的光辉,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的见证。(董玲)

须弥山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丝绸之路和佛教石窟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 董玲 摄


在须弥山博物馆可以全景式探秘丝绸之路、欣赏佛教石窟艺术  董玲 摄


       (图/文  董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