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评论 0 收藏 0 分享 此文

郑虹:1997-2011年《中国摄影》杂志的那些事

2017-8-1 15:11| 发布者: 中国国家公园| 查看: 3271|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编者本文2011812日的《中国新闻出版报》,题为十五春秋为瞬间——浅谈1997-2011<中国摄影>的风格变迁,文章以《中国摄影》杂志原设计部主任、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郑虹19972014)对杂志自1997年全面改版以来,从封面到内文整体版式设计的构建和发展历程为主体,通过她的视角,让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这一时期《中国摄影》的编辑脉络和设计风格,更可以对这一时期的部分影像作品有点滴的了解。从这一时期的版权页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候《中国摄影》杂志的编辑队伍可谓是人才济济: 梁文川曾星明徐艳娟王保国李波陈攻⋯⋯如今他们和她们,都已经成为执掌中国摄影界重要媒体的领军人物了。

今年恰逢《中国摄影》杂志创刊60周年,我们特约此稿,并在内容上略有改动,以此纪念《中国摄影》杂志60周年。


-----------------------------------------------------------------------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负责设计《中国摄影》杂志已15年了,从1996年底的那个冬天开始直到现在。 纵观《中国摄影》杂志15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编辑思路还是封面设计、版式设计以及印刷品质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变化,单是页码就从1997年的60面增加到了180面,而我个人也由一位名不经传的考古队员成长为国内外屡获大奖的书妆者”。可以说,我的设计历程是与《中国摄影》杂志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的。 


15年的观察、感悟、实践与探讨,关于如何做好杂志的设计,我认为,只要把握好两点:一是确立杂志的设计风格,二是用最恰当的设计形式呈现。当然,这还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根据摄影作品、理论文章以及编辑的方向边设计边调整,具体到《中国摄影》杂志我是这样做的: 

 

一、突出专业、简洁大气


中国摄影杂志是创刊于1957年的国家级摄影刊物,毛泽东主席亲题刊名沿用至今,其编辑思路一贯是专业高品质的。其主要内容是最新、最具创意的摄影作品和精辟的评论、评述文章,兼有器材以及摄影信息。根据这些情况,我将杂志的设计定位为突出专业、简洁大气。具体到实际操作中,那就是一切的设计形式都要与主题内容有关系,每个线条、每块色彩、每种设计形式的运用都要服务于摄影作品。在最初的构思中可有多种可能的形式呈现,再进一步时则做减法,一定要剔除不必要的设计元素。 


虽然我是如此定位杂志设计风格,可15年前苹果电脑刚刚进入设计师的视野,只有少数人刚刚开始使用,从手工标字体、字号,在版式纸上用胶水贴相纸,用铅笔、剪子、裁纸刀划对角线剪裁图片到电脑的使用,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方便而快捷,它所带给我们的新鲜感是现在的设计师们无法想像的。电脑中的每一个软件每一个指令和每一个呈现出的设计效果,都令设计师们难以抵挡要将这些效果使用到设计中去。对于我这样曾经设计画册贴相纸贴到凌晨4点钟的人来说,其诱惑是可想而知的。无奈的是,我一直在设计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类的画册,一直没有机会把这些电脑效果运用到我的设计中,而承接中国摄影杂志的设计让我有了机会。于是我在最初几期杂志设计中,运用了一些电脑的效果:比如每期专题做一个标志,还有的栏目作品上加了英文做装饰,还有的作品用了虚边的效果。当时非常新鲜时尚,但15年后看来这些是多么的稚嫩啊!


1997年2月


当然也有一些成功的设计形式,直至今天看来也不过时。比如:以柯达专业资讯为基础设立的栏目影像室,其内容以风光作品为主,它们或色彩丰富或构图现代或意境深远,为了加强这些图版的艺术张力,我大胆运用了柯达标志中的红和黄色做底,同时组合出一组与柯达红、黄明度一致而色相不同的绿、兰、紫等较为纯净的色彩去配合每期不同的影像作品,这样的设计形式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

 

1997年2月柯达影像室


1997年8月柯达影像室


二、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


1997年为《中国摄影》杂志整体设计形式定位后,15年来,我始终随着编辑风格和内容的变化,在已确立的整体设计风格前提下,每年都会调整每个栏目的版式,直至达到我认为的形式与内容的最恰当的结合。在具体的实践中,我感到一本杂志的整体性也很重要,也就是说,只把一个栏目设计好是不够的,栏目之间的衔接关系也很重要。其转承起伏间色彩与形式的变化直接影响读者的视觉感受19972011年,15年的设计形式有不少变化,我想具体到以下几个栏目版式的对比,来呈现我和一本杂志一起走过的十五年: 

 

首先是目录的设计


1998年8月。


2001年1月。2001年第一期目录,张爱萍将军是顾问,编辑有六位:梁文川、曾星明、徐艳娟、王妍峰、李波、陈攻。再后来编辑部又来了王保国、郑浓等等。


2011年5月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设计形式中,内容更丰富版面也更加舒展了,专题部分加上了介绍文字,方便读者能够更加迅速明晰地了解专题的内容。与栏目相配的图片也不似1997年的那样大小基本一致,而是有突出有点睛,在位置上也更加注重与文字间的相互呼应。各栏之间加上0.1毫米的细线分割,使读者观之更加清晰明朗。 

 

其次是专题的设计


以下几组专题版式中可以看出,1997年的专题有一个与专题内容呼应的标志做栏头,其设计形式是相对独立与其他栏目,版式的变化和辅助设计形式的线条比较多,现在看来也显得比较琐碎。而2011年的专题版面则更加简洁,首先是栏头与整本杂志统一了起来,剔除栏头标志,用文字直接表现栏目内容,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色彩和纹样等设计元素,而是更加注重图片之间的总体布局和影像内在情绪的起伏与转折。

 

1997年9月


1997年9月


1998年8月


2002年4月


2002年4月


2002年4月


2003年10月


2010年11期


2010年11期


最后是关于栏目


“域外之窗”到“域外传影”、“海外摄影”再到今天的“海外”。从栏目“文摘与导读”到栏目“环球影事”。这两个栏目经历了15年的变迁。从名称到内容再到设计形式,无论编辑思路是怎样的变化,我的设计形式总是根据主体随时做着不同的调整,以期用最恰当的形式来呈现并突出影像的主体和内容。


除以上几个主要栏目以外,《中国摄影》杂志还有不少经典栏目,如:名家名作、报道摄影、影像室、摄影论坛、读书札记、摄影人物、摄影旅游、黑白摄影等栏目,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赘述,权且摘录几个栏目的版式以做说明。


2000年3月


2000年6月


2000年11月


2001年1月


2001年4月


2001年6月


2002年2月


2002年10月


2003年2月


2003年2月


2003年4月


2003年5月


2011年5月


2011年5月


三、关于封面的那些事


2008年起《中国摄影》沿用的封面是我的设计。更确切的说,这样的设计方案是我在2003年设计的一个封面设计样的使用等待了5年,这样的经历可能不是每一个美术编辑都能碰到的事!其中原因在此不一一赘述。封面使用三年后,今年我又在原有基础上将图片向下移动了5毫米,这样的移动和剪裁,一方面是听从了主编闻丹青的建议,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图片选择可以更为宽泛的考虑。这样的处理,略微缩小了原有版式的张力,却使封面的文字与图片的关系在简练大气的基础上疏朗了许多。 


2008年《中国摄影》封面 郑虹设计 


2011年《中国摄影》封面 郑虹设计 


我一直认为,中国摄影杂志的封面应以图片为主,而且最好是用方构图,在契合它特有的方开本的基础上更显专业,形式要简练、简练再简练,而在简洁形式和不影响影像内容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印刷工艺,如图片局部专色的运用,或用“击凸”或“局部过UV”等工艺,以彰显封面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想法早在2000年前就想到了,只是杂志社限于成本的考虑,这些工艺暂时都没有用。 


谈到印刷,我想说的是一本杂志的成长不只是我的成长历程,其实也是一个印刷厂的成长历程。当年给我们印刷杂志的雅昌印刷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印刷跨界文化的艺术公司,我们的杂志也印得越来越精美了。可还有一点小小的遗憾是,现在使用的是国产铜版纸,与2003年以前杂志使用的日本铜版纸相比,其在影像层次的表达上还有些欠缺,纸张颜色也过于白了点,让图片看起来不那么耐看。归根结底,一本好杂志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编辑、设计、制版、纸张、油墨、印刷、装订等诸多的环节才能最终很好地完成并呈献给读者。 

 

这样的设计经历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不恰当的设计手法终究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反之,定位准确的设计形式永远是不会过时的。 


做为一本有着55年历史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我认为,在整体设计定位准确后,其风格也应该是有连贯性、延续性的,而不宜在设计形式上有太大地变动,就像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经典刊物《美国国家地理》一样,不管电脑软件功能多么方便,也不管设计形式的手法有多么多样,它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设计形式简练、朴素而大气。  


回首15年的设计历程,犹如摄影瞬间撰文“十五春秋为瞬间”,一为回顾15年的影像设计历程,温故而知新,二为下一个瞬间。

 

(郑虹,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书籍设计家、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7--20144月担任《中国摄影》杂志设计部主任,现为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影像设计室主任、策展人。)